在古代,平头老百姓想做官,要么被举荐、赐官,要么是参加科举,还是一个便捷的路子就是花钱“捐官”,说得通俗点就是买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捐官之风最盛行的朝代,朝廷出卖官位成为家常便饭。
文章插图
从顺治开始,就下令各地读书人,可以“纳粟入监”、就叫“捐纳”、到慈禧西逃时,还在路上卖官,以敛取钱才。这可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那些想做官的人,只要花了钱,便可买得一官半职,所谓“前程前程(钱成钱成),有钱便成”,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谁化的钱多,谁买的官就大。
文章插图
在清朝乾隆年间买个知县官位需要4千两银子,买一个从四品知府,需一万三千两银子左右,道员一万六千两银子,这些人捐了官之后,既“光耀了祖宗”,提高了社会地位,又过了官瘾,功成利就,好不快哉。通过卖官,朝廷可以得到巨额收入,维持浩繁的开支,单嘉庆元年到六年靠卖官收入银子就达三千万两,平均下来一年卖官收入五百万两,相当于朝廷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文章插图
这样一来,捐官的也就多了。开始还要是“读书人”以后就不管什么乌七八糟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本来朝廷每三年就有一次科举会试,加上捐官的人愈来愈多。但官位就那些,一时分派不下去,只好在那里等待差使,便有了候补之名。这种候补官员,在每个省里、州县一级的动辄二三百人,州县以下的动辄上千人,以致仕途拥挤,连督抚亦穷于调剂安排。
文章插图
有些地方空缺太少,而后补的人太多,算下来要二三十年才能轮一次。试问谁能等那么长时间?于是有些人花钱买了官,到死了还是在候补等空缺中。
文章插图
而那些一旦有幸安排到官位的,到任后自然大肆搜刮,不然怎么能把买官的钱给捞回来。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还是少的,如果是在江南富裕地区做官,临卸任时,搜刮个二三十万两银子根本不能问题。官风如此,大清焉得不亡?【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更新内容不易,十分感谢大家的关注,希望诸位能理解支持!】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清朝有一“特殊”宝贝,只能三个人用,王爷用了照样砍头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
- 清代知府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位 换做现在是什么级别
- 明朝奇人张岱在《夜航船》中夸禊泉水好,知府大人道没收!
- 清朝佟佳氏出了哪几位皇后 佟佳氏后人如今姓什么
- 为什么清朝满族女子耳朵上有三个耳环,而汉族只有一对呢
- 清朝最后的格格,改名换姓活到2014年,死前说出皇室丑闻
- 清朝一穷小伙,闹肚子下船方便,不料却因此发家致富,成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