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寿|同治帝为何正值壮年便离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岁已属高寿

引言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百业经》
古人十分相信五行阴阳学说,认为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也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不是突然的,所谓有因必有果,一切的果皆是由无数个过去因造成的,不管你经历了多少劫难,受了多少苦,天道都并不会怜悯你。等时机成熟,因缘际会,果报还是要由自己买单的。尽管我们已经知道这只是迷信的说法,但是历史上有许多用来因果循环观点的有趣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同治帝的死亡原因的探究。那么同治帝为何正值壮年便离世了?其中有何隐情?让我们一起梦回大清,探秘这场紫禁宫闱秘闻。
 高寿|同治帝为何正值壮年便离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岁已属高寿
文章插图
年幼登基,大权旁落
同治皇帝名为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的第十位皇帝,父亲是咸丰帝,母亲则是更为有名的慈禧太后。1861年咸丰帝去世,死前立当时年仅六岁的载淳为太子,待其去世后载淳便成为了大清帝国的第十个皇帝。新帝登基,改号为同治,为不甚明朗的朝堂放入一根定海神针,至少表面上的斗争消弭了一些。但由于新帝年幼,不懂得如何治国理政和驾驭朝堂,因此急需他人的辅佐和帮助。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个极具野心的女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自己此后四十多年大权独揽的专制统治。
 高寿|同治帝为何正值壮年便离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岁已属高寿
文章插图
幼时的同治帝十分聪颖,事实上具备了成为一代明君的资质,不仅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时政弊端,还非常具有战略眼光。不过年幼的同治再聪明也只是一个小孩,同其他小孩一样惧怕严厉的母亲。每遇叱骂就畏缩几分,日积月累有灵气的少年皇帝也就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了。
少不更事,沉湎玩乐
自从同治厌恶学习之后,慈禧也没了其他的办法,再严厉的管教也会被同治用各种方法化解,不反抗也不配合,弄得师傅和慈禧都很头大。而同治自己呢,跳脱出了繁杂的学业,又一头扎进了花花世界。贪图口腹之欲,遇上喜欢的吃食就一口气吃上许多,比如曾经就特别批了几百两的银子用于木瓜的采购,要知道这可是当时百姓几十年不吃不喝都攒不下来的数目。如此不知节制,在表面看来只是偶尔有身体不适,休养几天便可以大好,但实际上却是在虚耗自己的底子,为后面英年早逝埋下了伏笔。
 高寿|同治帝为何正值壮年便离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岁已属高寿
文章插图
等到了同治帝大婚成家,慈禧却依然垂帘听政,同治仍然没有得到亲政的实际权力,因此更加变本加厉地放纵自己。由于皇家开枝散叶,绵延子嗣的需求,同治帝又多了额外的享乐去处,在酒色财气的侵蚀之下同治帝的身体根底一日虚过一日,最终在十九岁时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疑云重重
历史上英年早逝的皇帝并不少,但多是因为政变或者战争的意外死亡或者有人故意暗杀,是因为身体虚弱病死的也有,例如明代的朱常洛,但是像同治帝这样的年轻就病亡的却实在罕见。关于同治帝的死因坊间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提得最多的就是由于其私生活混乱,同治帝经常偷偷带着太监跑出宫去,与当时恭亲王的儿子一同相约探访花柳之地,不慎染病死亡。这种传闻流传甚广,被当时的百姓所津津乐道,多年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细细思索又觉得疑点重重,一个皇帝,天生就到所有人的注视,是如何频频出宫不被人发现的?因此正史中的说法则是感染了天花,并且还有相关症状的记载,看起来有根有据总是比得了花柳病的皇帝体面的多。
结语
高寿|同治帝为何正值壮年便离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岁已属高寿】年轻的同治皇帝的死令人叹惋,一个幼年聪颖颇有帝王之才的少年皇帝,没有来得及挑起咸丰留给他的重担,未及弱冠之年就离开了人世,而在这样英年早逝的背后,是慈禧对于权力的迷恋,是慈禧对于同治的压制,这样的强力干预和压力给同治带来了许多痛苦。而这样的痛苦难以排解便只能转移,寻欢作乐也好,口腹之欲也罢,都不过是通过放纵排解痛苦罢了。归根结底,同治最大的痛苦来源于母亲和皇帝这个身份,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