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海,我不断汲取这座城市向上向前开拓的精神。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曾经创造中国红色文化高原时代的城市;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学宝藏,值得作家深入挖掘书写。”昨天,国内首个以当代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学术研究机构——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当天也恰逢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63周岁生日,他郑重许下了三个生日愿望:“用我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全部的热情和才能,再为上海写下更多《浦东史诗》《革命者》这样的作品;培育一批走入报告文学第一阵营的上海青年作家;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希望和同道们共同努力再创这座红色之城的革命文学高峰。”
紧扣时代脉搏,这位“报告文学战士”始终在现场
文化部原部长、人民艺术家王蒙发来贺信说:“何建明先生在报告文学写作上的成绩非常突出。他选题的敏锐,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与了解,时代性、开拓性、鲜明性与高瞻远瞩都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与思想的充实。”
何建明多部力作接连收获嘉许,印证了这份敏锐与开拓——继入选中宣部全国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革命者》最近又入选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恰逢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曾入选中宣部2018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的《浦东史诗》前不久推出30周年纪念版,列入中国作家协会首次发布的 “记录小康”主题创作推荐书单; 《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全方位记录上海面对“大疫即大考”这一城市治理课题所作的巨大努力,影响广泛……
这三部书写上海的著作,都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选择上海、挖掘上海、书写上海,“何建明现象”引发评论界高度关注。“何建明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他的创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他的系列作品有对共和国发展的珍贵记录,有对改革开放的深情讴歌,更有对新时代的一份深情礼赞。”作为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中国作协创研室主任何向阳谈道,《革命者》《浦东史诗》《第一时间》《上海表情》从时间轴上纵向梳理了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党诞生之后上海早期革命者为了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到上海作为改革开放中国之“窗口” “前沿”的拼搏奋斗,直到上海抗疫时所展示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现代化。
“他的创作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作家对于所处的时代,对于他的文学信念,对于祖国与人民的绝对忠诚。”何向阳记得,何建明说过,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冲锋的战士”,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拿笔记录历史和重大事件甚至需要投入战斗时,就应像战士那样无条件地出发。
【 心作笔|为何礼赞上海? 作家以火热的心作笔为红色之城立传】文学地图中的上海布局,是他文学生命的一种必然
40多年来,何建明一直活跃在文学创作第一线,他在长篇报告文学和报章体报告文学的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开创了“国家叙述”的先河,围绕一系列重大题材,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有益实践和可贵探索,也传帮带了一批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
“他以典型性行动,确认了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者的文学。近年何建明移步沪上,上海成为他文学版图中的一大亮点。”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评论家丁晓原评价,何建明文学地图中的上海布局,是他文学生命的一种必然。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何建明滞留在上海,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特殊感悟,写出了《第一时间》和《上海表情》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大视野、大容量而又细致入微地记录了上海成功抗疫的历程和成就。这些作品推出后,在全国甚至海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谈道,多年创作实践中,何建明的作品已成为这个时代生动的文学记录,随着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的揭牌,这份经验与精神,将感染带动更多年轻创作者为城市立传、为时代留影。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此剑在地下两千多年,不仅从未生锈,还锋利无比,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