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三军司令”——打鼓佬儿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三军司令”——鼓佬儿
场面中,打单皮鼓的位居首席号令三军,是乐队总指挥。行里尊称其“鼓佬儿”,也叫“司鼓”。过去戏班后台有句话叫“九龙口言公”,又叫“说公话”。意思是指鼓佬儿坐得高,能总阚全台,台上演员谁出了差错鼓佬儿瞧得最清楚。到了后台判定是非商议处罚之“公事”,鼓佬儿第一个发言,也最具权威。“九龙口”即指鼓佬儿,故谓之“九龙口言公”。
场面次席是胡琴儿,也叫“琴师”。鼓佬儿与胡琴儿对台上演剧者而言须臾不能离,格外要紧,称作“上手活”。武场的大锣小锣,文场的月琴弦子叫“下手活”。缘于此,凡是傍角儿的鼓佬儿和胡琴儿在伶界也都是有头脸儿的人物。
鼓佬儿十分不简单。伶界常说“一台锣鼓半台戏”,一出戏的成败好坏,一半取决于鼓佬儿手里的鼓楗子。场次变换、上下场、尺寸快慢、唱念节奏、身段亮相、气氛渲染、情绪烘托,裉节儿“地方儿”等,凡是台上的事,全由鼓佬儿控制,行内称作“戏中之胆”。其他场面活都有空闲的时候,比如文场的胡琴儿、月琴,场上没唱儿时他们都能坐那儿歇着,或站起来走动走动。唯独鼓佬儿,只要一入座便不准离开。早年戏园子演戏,从开场到大轴子须唱十来出戏。头场戏一开锣到大轴儿吹腔儿打住,场面得一直响着,分秒也不许停。一出戏打完假如换鼓佬儿,必须等下一位鼓佬儿落座接手,前一位才可离席。平时戏班子排戏,鼓佬儿不到场也不能开始。从前伶界有句老话儿说:刽子手杀人不偿命,医生看死人不偿命,鼓佬儿“打死人”不偿命。足见鼓佬儿多么王道。
台上鼓佬儿一停必定出娄子。有一回老谭唱《辕门斩子》,鼓佬儿刘顺犯迷糊走神儿,半截儿突然“搁车”(北京话,撂挑子、停下的意思),老谭嘴里唱完“听罢言来笑开怀”,一边用眼睛瞪刘顺,一边用手拍大腿三下,自己把鼓板续上了。再一次杨小楼在台上起霸,鼓佬儿唐春明的鼓板突然没了。幸亏杨小楼本领大经验足,一边嘴里自己念着“嗒不隆-哐嘁哐”一边做身段。这要是换了别人,脑子一犯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鼓佬儿的本领不是轻易即能练就的,须数年寒暑不辍。起手先得练鼓楗子的准头儿,每下都得打在鼓荠儿上(单皮鼓荠儿直径只一寸多一点儿,有中心与边缘之分,声音不一样)。为这个“准”字,练功时要把一根筷子竖起固定住,用鼓楗子专打筷子头儿。楗子要“点击”而不能“抽打”;双手的劲头儿力度、轻重软硬必须均衡;腕子还需持久耐力,打出的点子要爽脆利落不粘滞。正常人的左手与右手劲头儿、灵活度、持久力都有差别,练时就得分别开来。比如右手练一小时,左手就需三小时(左撇子反过来)。其次是练牌子即锣鼓经。牌子分三种,一是纯锣鼓,即武场打家伙;二是吹拉牌子,也叫“清牌子”,只是鼓板与文场合作;三是“混牌子”,即文武场全上。
 司令|“三军司令”——打鼓佬儿
文章插图
京剧的锣鼓经有几百近千种,学会百十来种只算有了基本功,要想吃场面饭还得会打戏。行内有句话叫“锣鼓好学戏难打”。一个鼓佬儿少说也得有一百出戏烂熟于胸才敢登台。再一层,鼓佬儿对每出戏的全部剧情,每位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及习惯俏头儿必须清楚。比如念白身段,鼓点子不到位,角儿本事再大也不会得好儿。上面所说的这几项都具备了,也得从下手活做起,先打几年小锣,再几年大锣,最后升为鼓佬儿。
单皮鼓看似结构简单声音单调,其实里面的玩意儿极其深奥。武戏要打得帅、脆、有气魄;文戏要打得活、稳、潇洒。文武兼有才算高明鼓佬儿。同光年间有几位鼓佬均腹笥渊博,昆乱皆能。各种鼓点得心应手,闭目击之亦分毫不差。
司令|“三军司令”——打鼓佬儿】比如鼓刘(刘兆奎),清同光年内廷升平署就有“鼓刘、笛王、喇叭张”之说。这位“鼓刘”算是京剧武场祖师爷,他能打900多种牌子,艺精且博。再如郝六(郝春年),徽班世家,幼年习鼓,文武兼长。他一生以为荣耀者是傍过皇上。有一年同治帝为祝慈禧万寿,登台唱《黄鹤楼》之赵云,鼓佬儿就是郝六。还有沈大、李五、耿五、刘顺、程章甫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六场通透。晚近的杭子和、乔玉泉、白登云等亦尚属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