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先生《篆刻学》上编的最后一章,介绍“款识”。我们来读这一章——因为这一章的内容多是介绍性的,不用多加分析,我们照录原文并简单做附录说明:
文章插图
(《篆刻学》款识)
款识署于印侧,阴文谓之款,阳文谓之识。款和识不是一回事,差别在于阴阳文。
始于元代赵子昂松雪斋天水赵氏二印侧有子昂二字款,至明季文,何两家踵事增华,张大其制,仿勒碑之例,先落墨后奏刀,顾其款亦仅二三字,或加署年月,从未有长篇累牍者。邓先生认为最早的款识起源于赵孟頫,我们知道,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汉印已经出现有边款,如图:
文章插图
(汉印里的边款)
到隋唐之后,基于“物勒工名”所出现的官印边款更多了。如:
文章插图
(隋代和宋代官印里的边款)
邓先生所说的起于赵孟頫的“松雪斋”和“天水赵氏”二印的边款,是文人印署边款的最早记录,但也只是有刻有“子昂”二字边款罢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穷款”,只有作者姓名或字号)。
到了文彭、何震,他们沿着赵孟頫开创的方法继续丰富,用刻碑的方法刻制边款,即先在印面用墨写字,然后再沿着墨迹刻制成边款。但不管是文彭,还是何震,他们的边款也是很短的边款,“二三字或加署年月,从未有长篇类牍者。”此外,邓先生还列举了梁袠、程邃、汪关、汪泓的边款。如图:
文章插图
(明代和清初的边款)
至清季钝丁刱为随手镌刻,以石就刀,自饶拙趣,于是署款之法为之一变。
到了清代的丁敬,开创了随手镌刻边款之法,以石就刀,这实际就是单刀边款的始创,就是一刀一笔画,实际就是“以笔代刀”。如图
文章插图
(丁敬和他的单刀边款)
亦有于印侧杂刻诗词及论印文字或印文出处者,以西泠诸家为多,其精能者颇有晋唐风格,如蒋山堂,陈秋堂,黄小松,赵次闲,徐三庚等是。由于丁敬的开创,西泠诸家乃至以浙派入手的名家均采用了这种刻制边款的方法,比如“西泠八家”各位以及徐三庚等,都是这样,如图:
文章插图
(西泠诸家的长边款)
这些边款里,有写长篇诗词的,有讨论印面文字的最早出处的,入印文字,渐有晋唐书法风格。不写墨稿,单刀直刻,一刀一画,丁敬这种单刀边款成为后世边款刻制的主要方法。
邓完白能于印侧信手刻篆分或狂草,不先落墨,融浑自然,其后包慎伯,吴让之等效之。邓石如“以书入印,印从书出”,除了有深湛的书法功力外,刀功自然也惊人,因此,他可以在边款里刻写篆书、隶书(分),甚至能将狂草的笔意很清楚地表现在边款里,包世臣其实不以篆刻闻名,未见他有出色的边款,吴让之刻竹出身,他的刀法更加精湛。来看:
文章插图
(邓石如和吴让之的边款)
也可以看看吴让之边款的实物,如图:
文章插图
(实物:吴让之的边款)
这简直是在石头表面上“写字”啊!
黄小松,杨龙石,翁大年等并好以分书署款,然皆先落墨,虽朴茂可喜,以视完白又差一间矣。黄易、杨澥、翁大年等也刻分隶边款,但大部先墨写边款,然后施刻,因此,隶书的朴茂虽在,但如果与邓石如相比,还是差距明显。隶书入印,既需要强大的隶书书法功底,又需要腕力强劲的刀功。如图:
- 纯爱小说推荐沙雕文《迪奥先生》,年轻人,你对力量一无所知!
- 那么多版黄蓉,她是最让金庸老先生满意,又美又灵的一位!
- 雍正登基连夜召见邬先生,杀心起,邬先生说三句话救了自己性命
- 甜文《傅先生他的心尖宠》傅廷琛先上车后补票,宋凝早就被盯上
- 鲁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难忘!藤野:他是谁啊?哦,那个中等生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绘事春秋
- 余顺亮:新年寄语——步韵试和尤嗣烈先生
- 坚持与挣扎,鲁迅先生的师生恋,天下哪有完美的人呢
- 纪念俞平伯先生,“一位具有象征意义的昆曲家”
- “智多星”吴用是不是梁山最阴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