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信奉儒家学说,虽然他一生历尽坎坷,郁郁不得志,未有身居高位,获得大展宏图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里,在诗歌文字间,杜甫始终都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念,穷而独善其身。
杜甫与谪仙李白的放荡不羁,思接太空不同,杜甫的眼光总是停留在地面,关注着身边。他不禁感叹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苦,痛恨官府的冷酷无情,也为孩子的冷暖担心,为妻子的操劳痛心,为兄弟的离散忧心。
文章插图
这一年,安史之乱的战火燃烧了大半个中国,杜甫一家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徒步向西行进以躲避战乱。他们辗转来到秦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时值初秋,金风送寒,勾引着羁旅情思,杜甫怀念起远方的家乡和兄弟,写下了一首《月夜忆舍弟》,饱含他对骨肉兄弟一片的赤诚之情,同时诗中的一句千古名句,看似无理,实则蕴含深情,很值得细细推敲品味: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文章插图
前两句看似与试题无关,实则描述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暮色沉沉,城楼上鼓声响起。这鼓声不同平常,只有在战事危急的前线,在防御严密的边城才能听得到。那其实是宵禁的信号,夜晚为了避免敌人偷袭,因而将道路封闭,禁止行人无故通行,水鼓一响,所有人都回到屋中关上房门,城中也显得更加冷清了。
【 离乱|杜甫在秋日写下这首诗,以无理之语写尽了离乱与忧伤,却流传千古】寂静寒冷的秋夜,突然被一阵阵嘶哑的鸣叫声撕破,那是一只从边关飞过的孤雁,它显然是与雁群走失,孤单无助,才叫的这么凄惨。古人认为大雁结伴成行,排列有序,就像兄弟间长幼有别,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远方的兄弟,那只孤雁不正和背井离乡的我一样吗?难以抑制的思念和牵挂涌上诗人心头。
第三、四句虽看似无理,却是传世名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阐释了对诗歌的独到看法,说有些诗貌似毫无道理,如果细细考究,实则有理有情,这两句诗正是如此。白露时节,秋风送寒,可毕竟还只是露水,说它白是无理;明月当空,天下共之,看到的是同一轮月亮,说故乡月亮更明亮也是无理。
但如果细想起来,季节更替,天凉露结,在颠沛流离,饱经愁苦的旅人看来,更增添了内心的思乡之苦,那晶莹的露珠落在窗前,让人仿佛感到彻骨的凉意,产生白露为霜的错觉。而当人身处异乡,心情苦闷时,看到的月亮自然也黯淡无光,怎能比得上在故乡亲朋相聚,兄弟团圆愉快和谐的氛围中,看到的月亮明亮圆满呢?
文章插图
这何止是杜甫的错觉,这是普天下千千万万游子的心声流露啊!表面上似无道理,反而更贴切地表达出旅者的真实感受,和人之常情。
诗得后四句,诗人的心随着思绪飘向远方,来到让他牵肠挂肚的故乡和亲人身边。杜甫的老家在洛阳附近的巩县,他们家一共有五个兄弟。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妻子西行避难,并追寻皇帝的势力,他的几个兄弟仍滞留家乡。如今叛军攻入洛阳,到处烧杀抢掠,听说老家的房子已经被毁,在一片哀鸿遍野,家破人亡中,众兄弟身在何方,甚至是生是死,诗人都无从得知。
身为兄长的杜甫,早已把弟弟的安危视作自己的责任,他不断地发出书信,期待着能收到哪怕一封回信,然而在古时候即使是太平盛世,隔着山遥路远的人们也难以互相联系,何况是在干戈不息,兵荒马乱的年代呢?由此可见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天下太平的渴望。
文章插图
- 李白杜甫很像的两首诗,千年难分高下,诗词大会康震几句话说清楚
- 杜甫的这首骂人诗频频被选入教材,却总被认为是夸人的诗
- 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杜姓诗人,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
- 诸葛亮杜甫赏过什么样的雪?下雪天成都人组团穿越博物馆
- 杜甫一千古名句,苏轼黄庭坚自叹不如,李煜拿来随手改出更高境界
- “诗圣”杜甫,凭实力打脸!
- 杜甫写的腊月 形容腊月的词语和诗句
- 大唐最有才的诗人,3年仅写了2首诗,凭第一首胜过杜甫李白
-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描写征兵的一幕,反映了唐朝社会的不堪
- 诗人给儿女起名太有意思:李白浪漫,杜甫对仗工整,白居易如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