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视中威风八面的捕快,历史上到底混得怎么样?

笔者对于捕快的认知,源于温瑞安著武侠小说《四大名捕》。
“无情”“铁手”“追命”“冷血”这四个人不仅各怀绝技、威风八面,而且份位直属于紫禁城内诸葛先生指挥,地位很高,更是捕获或击杀过大奸大恶之人。
 历史|影视中威风八面的捕快,历史上到底混得怎么样?
文章插图
有能力,有地位,有成果,这是很多人对古代捕快的认识。后来,人们再看影视剧,如《包青天》《带刀女捕快》《大宋提刑官》等,更是加深了对捕快的认识。
捕快们武艺高强,威风八面,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
 历史|影视中威风八面的捕快,历史上到底混得怎么样?
文章插图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捕快就是捕役和快手的合称。
明代法律规定,“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快手,动手擒贼之官役也”。两者虽然有所界定,其实并未区分。总体来看,捕快就是古代衙门里承担缉拿的差役,具体又分为拿贼、破案和催租税三种。
 历史|影视中威风八面的捕快,历史上到底混得怎么样?
文章插图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写道,“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这里的“三班六房”特指明清时期州县衙门的内设机构。其中,三班主要指皂、壮、快三班衙役。这快班司缉捕,就是由一众捕快组成的。
捕快虽然在体制内,但并不是官,而是实实在在的役,也就是具体办事的。补充一点,古代的官是官,吏是吏。官为正职,有品级,一般通过科举求得;吏一般为具体办事人员,即胥吏,由官员任命,地位就比较低了。
 历史|影视中威风八面的捕快,历史上到底混得怎么样?
文章插图
捕快从吏,自然也就服从衙门对吏的管理。
从构成来看,捕快的来源比较多元。有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也有耍刀弄枪的武夫,甚至有犯罪前科的混混,只要腿脚利索,大家都可以做捕快。
《水浒传》中,武松打完虎后就做了阳谷县县衙的都头。这都头其实就是捕快的领导。要知道,在此之前,武松可是在家乡打死一个人而逃出来的。
文献资料表明,这种情况在清代有所改观,《大清律例》规定,捕房三年一试,想要进入补房者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考验,而且还要三代身家清白。
 历史|影视中威风八面的捕快,历史上到底混得怎么样?
文章插图
从收入来看,捕快没有官方身份,也就没有编制。这就意味着捕快的收入不会很高。
在很多朝代,国家财政只负责中央一级官员和任职地方官员的俸禄,地方胥吏则由地方财政发放。捕快工资的高低要看地方财政了。这就要区分对待了。不过,总体不会很高。
历史|影视中威风八面的捕快,历史上到底混得怎么样?】北宋时期,朝廷也给包括捕快(当时还不叫捕快)在内的小吏发工资。宋朝的三班月工资是700钱,外加半斤羊肉。
有人曾经作诗“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可见工资之少,这就为捕快索贿埋下了伏笔。
相对于官,捕快虽然地位不高,工资不高,但相对于民,他们可是特权阶级。
可以想象,在缉拿盗匪、押运犯人、看管刑狱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少不了要有人要求关照一番。这就是捕快耍狠耍横的资本。
如上文所说,捕快的工资不高,他们也要生活,不足的部分,如“脚鞋钱”“酒饭钱”,自然就要伸手讨要了。
 历史|影视中威风八面的捕快,历史上到底混得怎么样?
文章插图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曾经谈到“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这并不是北宋独有的现象,任何朝代只要监管不到位,就有吏役寻租的空间。捕快自然也不例外。
出身不好,执法粗鲁,行为不端。久而久之,民众对捕快的印象并不怎么好,甚至被贴上了有辱斯文的标签。正因于此,古代很多政府规定,一人从业捕快,三代不许参加科举。这就更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