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臣|他是北宋传奇名臣:不只是清官,还是个能臣,更是个铮臣!( 二 )


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宋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痒——宋痒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
而包拯6弹“国丈”张尧佐的事迹,尤为精彩。
其时宋仁宗非常宠爱张贵妃,爱屋及乌,一年之中把她平庸无能的伯父连升四级,集组织部长、财政部长等四大要职于一身,这在北宋还是没有先例的事情。
包拯第一个站出来进行弹劾,一些谏官也跟上抨击。可张尧佐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不屈不挠,连续两次弹劾。宋仁宗心里委屈啊:我一个九五之尊,提拔自己的国丈难道要看你们的眼色 他也来脾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
包拯跟谏官们非常不满,要求召开廷辩。廷辩,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廷上和皇帝展开公开辩论。
这里啰嗦几句。
在封建时代,皇帝无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廷辩的存在,标志着皇帝与臣民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是平等的(至少是近于平等)。否则的话,皇帝一个不高兴,叫人把对方辩友统统拖下去砍了,然后宣布自己获胜——廷辩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话说那日,廷辩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展开,然后慢慢升级,直到最高潮。想想看,一群文质彬彬的文人,以口舌为武器,气势汹汹地“围攻”皇帝,那场面也真够壮观了。包拯说到动情处,站在宋仁宗宗面前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宋仁宗一脸。宋仁宗气得说不出话来,却又无可奈何。下班回到宿舍,张贵妃探问消息消息,宋仁宗总算找到一个出气孔,冲丫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这样就完了吗 没有。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包拯继续弹劾。一弹再弹,终于把皇帝弄得不耐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位了。后来张贵妃仙逝,此事方才不了了之。
包拯这种牛脾气让权势阶层吃不消,连宋仁宗都畏惧他三分。
有趣的是,包拯经常弹劾他人,自己也曾经成为弹劾的对象。这人是谁,他就是欧阳修。
张方平、宋祁先后担任三司使,但很不幸,都被包拯弹劾下台。三司使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掌管财政大权,很有油水,多少人梦寐以求啊,无奈保险系数太低,尤其是在包拯紧盯着的情况下。因此位置就空置下来。宋仁宗跟大臣一商量,决定派包拯去做。包拯也没意见。但这个时候欧阳修出来说话了。
欧阳修写了一篇《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的帖子,认为包拯连续将两任三司使弹劾下台,却自己取而代之,会引起其他大臣的非议,以为包拯是为了私利而弹劾三司使。即使包拯光明磊落,也应该主动避嫌。其次,包拯对于朝廷这样的安排心安理得,这说明他学问不深,思考不周。朝廷任用干部,应该选用那些知廉耻、懂礼让的人士。
欧阳修说的当然也很有道理。包拯听了这些话之后,就上奏要求辞去这个职位;朝廷一时没有更好的人选,不予批准。过了好长时间,包拯才去上任。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认为欧阳修与包拯有什么罅隙,其实不然。包拯为人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一个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是以在朝廷中他属于被严重孤立的一派,而欧阳修算是他少有是几个知己之一。说起来,欧阳修还是包拯的伯乐呢。
欧阳修当年与包拯一起参加高考,却不幸落第。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沦之后,开始了仕途上的阳光大道。当包拯经历了10年宅男生活,重新回到公务员队伍时,欧阳修已经做到负责官员选拔、差遣和考察的组织部部长,很有实权。同时,欧阳修的文名蜚声海内,是文坛里的当红辣子鸡。欧阳修提议朝廷重用包括包拯、王安石在内的四个青年干部。包拯也因此逐步走向中央权力中心。
俗话说,惺惺惜惺惺。欧阳修对于包拯的评价也是最精准的:“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