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人|芭蕉心尽展新枝:四十年赓续薪火,陕师大三代关学人传承正脉,涵养未来!


 关学人|芭蕉心尽展新枝:四十年赓续薪火,陕师大三代关学人传承正脉,涵养未来!
文章插图
图/ 陕西日报
陕西眉县横渠镇横渠村西街045号,古柏苍翠,瓦殿肃穆,一座青砖砌成的仿古门楼矗立着,门庭上悬黑漆匾额“张载祠”。刚进门,一块青石上刻着“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步入庭院后,一尊高耸的雕像屹立于中央,气宇非凡,他正是关学宗师——大儒张载,其学说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距此约115km的陕西师范大学,三代学人赓续薪火,涵育四十年,继承关学正脉,弘扬传统文化,蔚为海内外“关学”研究重镇。
传承正脉 凝聚学术力量
2019年12月7日,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关学人|芭蕉心尽展新枝:四十年赓续薪火,陕师大三代关学人传承正脉,涵养未来!
文章插图
时间追溯到1980年,当时,陈俊民教授(现任我校关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受史念海教授邀请,在历史系开设《中国古代思想史》,次年,陈俊民先生在历史系创办了“关学研究室”,这就是关学研究院的雏形,为陕师大关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
“当时关学研究室只有三个人,时任校长李绵就对我们讲,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们都要把它坚持下去,你要知道,这是我们师大的一项学术事业!”每谈及此,陈俊民先生都很振奋,“我把它当做我的精神家园,我的家园就是我的研究,我的生命也就是我的学术,学术也是注入了我的生命的!”
关学研究团队日益壮大,哲学系的丁为祥教授和林乐昌教授纷纷加入,关学研究室得以不断发展,2003年成立了关学研究中心,为关学研究打造了重要的学术平台。
如今,以许宁教授、曹树明教授、李敬峰副教授等为首的第三代陕师大“关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团队也正在组建和成型之中。他们以青年教师、哲学师资博士后为主,平均年龄约35岁,立足关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逐步成为新一代陕师大关学研究的主力军与担当者。
 关学人|芭蕉心尽展新枝:四十年赓续薪火,陕师大三代关学人传承正脉,涵养未来!
文章插图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从“关学研究室”起步,历经“关学研究中心”,直至“关学研究院”成立,虽然三度更名,但三代学人做大、做实、做强关学的初心,从未改变。陈俊民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刘学智、林乐昌、丁为祥等教授薪火相继,厚积薄发,规模不断壮大,许宁、曹树明、李敬峰等青年一代学术力量越来越强,一支梯队合理、结构完善的关学研究团队正在形成。
勇于造道 打造学术精品
关学研究团队潜心治学,在研究文献的搜辑、研究规模的拓展、研究范式的创新、研究成果的积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学术界瞩目的成就。
 关学人|芭蕉心尽展新枝:四十年赓续薪火,陕师大三代关学人传承正脉,涵养未来!
文章插图
第一代关学研究以认识论为基本进路,以哲学范畴研究为重心,研究以陈俊民先生的《关学序说》《张载关学主题论》等为发端,直到其《张载关学导论》(1985)《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1986)相继问世,尤其是《关学编(附续编)》(1987)的出版,已经开启了对关学经典的校点整理工作,也代表着上世纪80年代张载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认同。
 关学人|芭蕉心尽展新枝:四十年赓续薪火,陕师大三代关学人传承正脉,涵养未来!
文章插图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学研究的第二代开始步入学界,其中以刘学智的《关于张载哲学的几点思考》《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林乐昌《张载关学与三秦文化的哲理化》《王徵死因订正》为代表,表明关学研究已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展开。而丁为祥《开放的心胸与多元相容的视野——张载研究的综述与反思》《张载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林乐昌《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李二曲的经世观念与讲学实践》,则表明新一代学人开始了反思性的研究与学派性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