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长超68米!重庆老鼓楼规模直逼明清皇宫大门|重庆珍档 | 明清


 高台长超68米!重庆老鼓楼规模直逼明清皇宫大门|重庆珍档 | 明清
文章插图
俯瞰遗址
在重庆渝中区解放西路巴县衙门外,一道围墙将喧嚣与宁静彻底隔绝开来。围墙之外,是熙熙攘攘的行人和穿梭往来的车辆,围墙之内,一座砖石的高台遗址静静矗立。
这座高台,就是破格纳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所在地。
可是鲜少有人知道,这座静默屹立的衙署遗址身上写下了多少历史故事,承载了多少重庆这座城市的辉煌。
12月10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表了《从谯楼到鼓楼——考古视野下八百年重庆府的历史镜像》一文,揭开了从2010年老鼓楼遗址被发现至今,它身上所蒙上的神秘面纱。
老鼓楼首次以实物方式证明,宋代重庆城不是夯土包砖筑成,而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石城。
面阔68米的老鼓楼大大超出了现存所有州府级衙署的谯楼规制,直逼明清皇宫,俨然一个稍小的天安门城楼基座。
老鼓楼衙署遗址见证了重庆从普通州府成为西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重要历史时刻,见证了重庆城市大发展的开端。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其行政级别就是府,唐宋期间,中国的63个府中,以老鼓楼衙署遗址为代表的重庆府,是唯一一个成为直辖市的历史上的府。
作为重庆市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衙署建筑遗存,老鼓楼衙署遗址见证了重庆定名以来近千年的沿革变迁。
 高台长超68米!重庆老鼓楼规模直逼明清皇宫大门|重庆珍档 | 明清
文章插图
遗址城墙石砖
始建于1245年的老鼓楼证明宋代重庆城是一座石城
老鼓楼衙署遗址在普通人看来,就是一座残存的高台,但是在考古专家们的眼中,它却是一部真实记载了重庆近千年历史变革的珍贵“史书”,随着书页被翻开,晦涩的“文字”在考古专家们的手中,被一一“翻译”,最终,让这部“史书”焕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而作为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的负责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就是这本“古籍史书”的重要翻译者之一。
从2010年开始,袁东山就和这座高台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时间,他埋首遗址现场和浩瀚史书之中,一点一滴地揭开了这座高台背后的故事。
在袁东山的考古笔记上,记录着这样一个时间点——2010年4月28日。
就在这一天,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启动了对老鼓楼遗址的前期试掘工作,开始在老鼓楼布方,挖掘出了一条2米宽的探沟,作为正式发掘前的测探。
第二天上午,考古队员们就发现高台内部填土为保存较为完好的南宋夯土层,基本确认了老鼓楼是一处南宋遗迹。
更重要的是,考古队员们发现土芯外面的包砖上大多刻有“淳祐乙巳”的字样。
“‘淳祐’是宋理宗的年号,‘乙巳’是淳祐5年,”袁东山说,这说明,高台修筑的年代,在公元1245年。
这样的石砖,怎么似曾相识?
“我们突然想到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50年代有入藏高台包砖的信息。”随后,考古工作者们一路追到了三峡博物馆的馆藏之中,“在三峡博物馆的入藏信息中,这些包砖被定为重庆城城墙用砖,当时,正因为它们的入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庆的相关研究者都错误地认为,宋代重庆城为夯土包砖的城墙,而不是现在大量被考古正时的石城”,袁东山说。
几年后,考古工作者们又在北洋政府顾问安特生先生的远东像集里意外地辩识出两张老鼓楼的照片。又在影印民国档案《九年来之重庆市政》里找到了1936年3月至6月扩修解放东路高台基址段的记录。
自此,尘埃落定。
这个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高台建筑基址就是晚清的老鼓楼们,更是南宋重庆府前的威仪大门——谯楼。
高台长超68米!重庆老鼓楼规模直逼明清皇宫大门|重庆珍档 | 明清
 高台长超68米!重庆老鼓楼规模直逼明清皇宫大门|重庆珍档 | 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