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位|唐代宗的帝位之路

李豫是肃宗的长子、玄宗的长孙,十五岁受封广平王,从小十分好学,并且对《礼》与《易》这两大经典特别精通。这一点其实十分有趣——玄宗本人对于道教颇有爱好,而自己的孙子既然精通《易》,那自然会是多有宠爱,因此,代宗对于《易》的学习,应当也与肃宗等人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
而从开元末年到天宝之间,肃宗已经成为了太子,但是肃宗的太子位也不怎么平稳,李林甫与杨国忠这两大权臣对其时有构陷,以此推测,只怕代宗受到的影响也不会小。在唐人的眼中,代宗的宽厚是出于天性,而他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成长,更加养成了一种喜怒不形于色的风采。当然,这种风采或许也与道家思想有所关系,因此,实际上代宗从小就养成了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的习惯。
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而肃宗在灵武自立,同时赐予代宗象征着储君帝位的天下兵马元帅一职。骤登高位的代宗却依然低调谦和,他出发讨贼时,还要等“步出阙门”,才乘马而登。没有丝毫的骄狂之意。这依然体现了其从小就养成的韬光养晦、小心谨慎之习惯。
而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代宗与郭子仪以及李抱玉等许多重要将领建立了极其良好的私人关系,这也为后来他的登位奠定了基础。
不过,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代宗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很明显是针对肃宗发出的,那么这或许能够说明肃宗与代宗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通过一般经验可以知道,如果两个人之间非常信任,那么其中一方自然无需小心谨慎。其实通过肃宗的上位,我们或许能够稍微揣测一下这位帝王的的心理——实际上,他的自立很明显并非出自玄宗的受意,这意味着他对玄宗一直存在着未尽孝道的愧疚。
同时,以己度人,肃宗自然对代宗也不会有太好的脸色——毕竟肃宗与代宗当初的道路也相差无几。
在这个情况下,以代宗敏感的心思,自然也是察觉得到的,而他的解决办法也非常巧妙。
宝应元年四月,楚州刺史献宝十三,其中有一宝特别值得注意——“第二宝玉鸡毛”而这个宝物所附带的意义是“王者以孝治天下”这种宣言无疑对改善肃宗不孝的形象颇有帮助。我们现在来看这种宝物与宣言无疑是无稽之谈,但是在那个年代,百姓对这种天人感应自然是十分相信的。肃宗也顺势将年号改为宝应,表示了他对其的重视。
实际上这个事件或许并非偶然。代宗当时以楚王的身份被立为太子,而宝物正好出现在楚州,这个事情不得不说实在过于巧合。或许,这件宝物与其所附带的意义正是出于代宗本人的授意。
也正是这一次献宝,代宗彻底稳定了太子之位,被赋予了监国的权力。
不过在这之后又发生了波折——随着代宗位置逐渐稳固,平定安史之乱也屡立战功,而肃宗身体日渐衰弱,一切几乎快要成为定局之时,内廷与李辅国分权的张皇后便坐不住了——如果代宗得位,她的既得权力就会遭到严重的打击,因此她联合了越王、宦官朱光辉等发起了宫廷之变。但是这个波澜也被压了下去——李辅国、程元振等与朱光辉不对付的宦官手中掌握着禁军之权,于是轻而易举地压下了这次不大不小的事件。
帝位|唐代宗的帝位之路】就这样,善于韬光养晦的代宗,在帝位之路上终于再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