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专访美文大赛评委张二棍:用诗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微渺生命

栏目:人文
张二棍,本名张常春,曾经是一名地质钻探工,28岁开始写诗。“地质队员”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拥有更敏锐的触角,多年来他始终扎根大地,行走在山野之间,他善于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挣扎酿成诗歌。“二棍”本来是小时候村里人取的“诨号”,后来他索性以此为笔名。有人说,他的诗犹如一根木棍,狠狠地打击在泥土上,溅起灰土,在空中飘荡。
 评委|专访美文大赛评委张二棍:用诗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微渺生命
文章插图
我想记录下那些不幸或者微渺的生命
张二棍接受本报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如同写诗是一个写作者的本分,从事地质钻探工作也是他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男人的本分。他说,如果要把两者联系起来,那就是地质队员的工作,让他看到了更多比我们想象中还要不幸或者微渺的生命,他们生活在我们不曾关注、不曾抵达的地方,过着我们不曾经历的生活。“生命都是值得被怜悯和关爱的,我想记录一下他们,让这些不为人知的一生,稍微显得不那么单调和乏味。我怕他们在我们的同时代,转眼就不见了。”
在野外工作了很多年,张二棍常常在荒山野岭中,把在途中遇到的无数为生存苦苦挣扎的人——流浪者、石匠、羊倌等等吟咏成诗,创作出《黄石匠》《穿墙术》《听,羊群咀嚼的声音》等直击心灵的作品。他觉得自己是个走出书房的诗人,“我所有的诗歌也几乎都是自己身体的感受投放到自己的心里,转化成自己想要的文字,然后呈现出来。”
生活所到之处皆有诗意存在
张二棍创作出版了诗集《旷野》《入林记》。他认为,写作者是被作品哺育的,写诗是把丰富的内心映射到纸上,把充沛的情绪固定为文字,所以,是诗歌在成就诗人,是笔下的良善与感恩,时刻在提携和提醒着一个个写作者,去成为那个理想中的自己,满意的自己。“也许,我只是一捧散沙而已,我也愿意守护着这一捧散沙的自己,慢慢挑拣出那些自以为有用的部分,把它们珍藏起来,挥发出来,成为那些诗歌。我孕育这些诗句的过程,是快乐的,就足够。”
张二棍用诗歌写出了身处贫困和苦难的底层人的倔强、坚韧和力量。他笃定地认为,生活所到之处,皆有诗意存在。“如果一个写作者足够有耐心和细心,就会在每一寸土地上展开一片辽阔的疆域,在每一缕时间里深谙万古的更迭。”因此,他觉得每一个诗人都应该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有着比哲学家更为直观、更为形象的思考,他用一个在场的自己,来抵达无数个不在场的自己。
 评委|专访美文大赛评委张二棍:用诗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微渺生命
文章插图
美文有着引诱读者一次次阅读的魔力
张二棍说,网络时代打破了读者与写作者间传统的交流方式,所有写作者都不得不暴露在大众面前,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成为鉴赏者和评论家,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张二棍认为,网络时代是诗歌发展的最好时代。“在网络上,没有大师,没有权威,没有初学者,没有老江湖……只有诗歌和诗歌的短兵相接,只有读者和诗人的滴血认亲,只有诗人和诗人的你追我赶,这对我们的创作而言,是驱动,更是鞭策。”他认为,只有写出更好的诗歌,才能召唤年轻读者。
“我眼中的美文,是有着引诱读者一次次去阅读的魔力,而读完后,依然觉得读得不够过瘾。”张二棍说出自己心中的美文标准。
【简介】
张二棍,82年生,出版有诗集《旷野》《入林记》等,曾获《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华文青年诗人奖、赵树理文学奖、黄河文学奖、西部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
评委|专访美文大赛评委张二棍:用诗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微渺生命】◆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采访人员 黄启艳 见习生 陆倩柔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沙玉兰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