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鲜为人知的“南戏”,为什么成了中国人无法弥补的缺憾?

所以,我国最早的戏剧当属宋末元初的宋元南戏。
 缺憾|鲜为人知的“南戏”,为什么成了中国人无法弥补的缺憾?
文章插图
所谓“南戏”,顾名思义就是起源自南方的一种戏剧形式,又被时人叫做“戏文”。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南戏诞生于浙江温州,当地人又将其称作“永嘉杂剧”。
位于瓯江南岸是个物产丰饶且交通便利的城市,这里的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所以此地曾成为南宋流亡政权的临时首都。
虽然南宋朝廷于温州立足未久,没能将这座城市打造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枢纽,但也让温州一度成为汇聚南宋文化的中心,为宋元南戏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提到:“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由此可见,宋元南戏的诞生与后世的清代地方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末曾有“小曲”风靡全国,是以文人雅士在调中填词,使之成为地方戏的雏形。宋元南戏的起源也是这样,它始于民间小戏、里巷歌谣,所以才会拥有较高的传唱度。
作为我国最早的戏剧形式,南戏的结构并不复杂,且形式相对自由,没有其他传统戏剧一般的条条框框。
当然,缺乏束缚的南戏亦不讲究格调和韵律。
 缺憾|鲜为人知的“南戏”,为什么成了中国人无法弥补的缺憾?
文章插图
当宋人迁都至温州时,发现当地社火活动中的小调朗朗上口,于是便在其中填词,又有演职人员在唱词的基础上加入了舞蹈表演,最终将其演变为能表现复杂故事的戏剧艺术。前文中提到的《南词叙录》,是我国最早描述南戏的文献。
这本书记载了南戏的起源:“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从形式来看,南戏堪称宋朝民间技艺的大杂烩。
在宋元南戏里,我们能看到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影戏、缠令、唱赚的影子。除此之外,从唱调上南戏与诸宫调的相似度极高。可以说,一切流行于宋朝民间的技艺,都是南戏吸收的对象。正因如此,南戏才会比元杂剧更经久不衰。
当然,由于南宋时期宋政府偏居一隅,领土狭小,所以南戏虽在南方一度盛行,却没能在中原范围流传开来。蒙元建立了统一政权后,南戏北上,开始与刚刚兴起的元杂剧争奇斗艳。元朝初期,南戏爱好者成立了“永嘉书会”、“九山书会”、“古杭书会”,吸纳了一大批文笔精湛的文人,共同创造出精彩的剧本。
 缺憾|鲜为人知的“南戏”,为什么成了中国人无法弥补的缺憾?
文章插图
当时间来到元中叶,一些元杂剧的创作者也加入到南戏剧本的创作中,如萧德祥、汪元亨及马致远等,都是从元杂剧“跳槽”到南戏的剧本家。明朝初期,元杂剧的热度逐日衰落,但南戏仍处于戏曲的主导地位。因为南戏已经传承了百年,是以不论是表现方法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已被革新和再创造,已不可与宋时同日而语。
目前,留存下来的南戏戏目尚有一百八十部,遗憾的是全套剧本保存完好的只剩下十七部。在《宋元戏文辑佚》中,我们能看到这仅剩的十七部南戏。即便是这些硕果仅存的南戏剧本,亦经过了明人的二次编撰,所以我们看到的已非原汁原味的宋元南戏。
缺憾|鲜为人知的“南戏”,为什么成了中国人无法弥补的缺憾?】根据文献的记载,南戏诞生之初最流行的段子有《王魁》、《赵贞女》,不过这些剧目今已失传。《永乐大典》里原本收录了三十三个南戏剧目,然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绝大多数《永乐大典》都被劫走或焚毁了,在《永乐大典》残本中只剩《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这三个剧目。
在这些来之不易的南戏剧目中,我们亦能看到极具宋代文学特色的故事。在现今留存的南戏中,最珍贵的当属《张协状元》。据悉,这部作品中有明显的由官调转化为戏剧的痕迹,通过这部剧本提供的线索我们基本可梳理出宋元南戏诞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