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契诃夫《套中人》:你可以“苟且偷生”,但不能插手别人人生

文丨花欲燃吖
“生性孤独的人就像寄生蟹一样,竭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
 契诃夫|契诃夫《套中人》:你可以“苟且偷生”,但不能插手别人人生
文章插图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节选后被收录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他的短篇小说文集中也有收录成《套中人》的,不过是名字上的一点差别而已。
《套中人》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整天叨叨“可不要出什么乱子”的良民形象,这个“良民”成为了整个学校乃至整个镇子的噩梦,因为有他在,大家过的谨小慎微,谨言慎行,直到他死去,众人才如临大赦一般的松了一口气。
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的一生都在践行两个词,防微杜渐以及未雨绸缪,所以他整个人都裹在大衣围成的套子里,雨伞,鞋和自己的一切都在套子里......他被嫌弃的一生乍看之下像是一场带有批判意味的戏剧,可实际上,别里科夫的“套子”也并没有什么错。
 契诃夫|契诃夫《套中人》:你可以“苟且偷生”,但不能插手别人人生
文章插图
 契诃夫|契诃夫《套中人》:你可以“苟且偷生”,但不能插手别人人生
文章插图
别里科夫有严重的社交恐惧,这一点表现在他和人接触上总是小心谨慎,生怕别人对自己产生误解和不满。看起来胆小怕事的人都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内向,其实不然,很多时候这些怂和懦弱的表现正是他们畏惧流言,恐惧社交的一种安全感缺失。
这类社恐患者或是自卑,或是童年曾遭受过大庭广众的嘲笑之类,从而留下了心理创伤,一旦到了类似的场合,他们就会感到焦虑紧张,害怕上次屈辱的经历重演一遍,自然而然的退缩、逃避。
这类心理让他们身处社会之中,犹如赤身裸体地行走在广场之间,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皱眉,或者不相关的窃窃私语,都会让她们联想到自己是否做了什么有违常规的事。
别里科夫十分惧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友好,不客观,甚至担心自己的言语被曲解和嘲弄,所以他才喜欢黑白分明的社会规则,要么禁止要么允许,模棱两可的态度是会让别里科夫抓狂的。
 契诃夫|契诃夫《套中人》:你可以“苟且偷生”,但不能插手别人人生
文章插图
他的这些遭遇只有同样社恐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心酸,比如坐公交车到站时,总要在心里演练几次才能喊停,看到认识的人会刻意绕开因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聊天不喜欢发语音只喜欢用文字交流,和不熟的人坐在一起比搬砖都累......
我们不喜欢是和不是之间的答案,这样自己无所适从,比如你爱我或者不爱我,和我是朋友或者是敌人,那种不远不近不清不楚的关系,总是让自己拿捏不好相处的分寸。
美国的爱默生说过:“处在社交圈中是一个烦恼,而超脱出来又简直是一场悲剧。”
别里科夫拥有这样的烦恼,但是人活在世上,想超脱出来是何其的难,为了生存,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悲剧,他又不得硬着头皮用自己的方式去维系社交,比如,他定期的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
这样的行为被他自己美其名曰“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
 契诃夫|契诃夫《套中人》:你可以“苟且偷生”,但不能插手别人人生
文章插图
我们在嘲笑别里科夫的同时,要不要反思下自己在生活中行为,有没有为了应付公司团建,亲戚邻里聚会,一个人躲在聚餐包厢角落里,不言语,不参与,混到尾声,然后默默地离开,假装自己很合群。
别里科夫的“套子”不过伪装的一种安全感,是一种身临深渊地“求生欲”,时刻保护自己“不出乱子”罢了。
 契诃夫|契诃夫《套中人》:你可以“苟且偷生”,但不能插手别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