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一己之力”做成钓鱼城科幻中心 科幻博士将“未来”当成事业|封面会客厅 | 钓鱼( 二 )


 “几近一己之力”做成钓鱼城科幻中心 科幻博士将“未来”当成事业|封面会客厅 | 钓鱼
文章插图
作家与大学生科幻迷的真实交流
12月5日上午,“作家的邀约”零距离对谈在阅览室顺利进行,作家与学生以mini小组形式围坐小圆桌,针对小说细节、科幻创作、未来思维等话题进行亲密分享和探讨。相比高高在上的长桌主题论坛,一个作家跟两三个学生,围在一个小圆桌前的方式,显得自由、轻松、私密。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得者、80后科幻名家陈楸帆,与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三位大学生,围坐在一张小圆桌前,聊起了科幻写作。学生们还用纸笔认真记笔记。陈楸帆对这样的面对面交流活动非常认可,“特别好。一方面,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喜欢科幻的大学生们带去一些益处,另外一方面,我自己也从这些年轻大学生提的一些问题中,深受启发。”他也忍不住对钓鱼城科幻中心点上一大赞,“我来到这里,各方面觉得特别好。尤其是张凡,他几乎是一己之力办成了一个钓鱼城科幻中心。很了不起。”
 “几近一己之力”做成钓鱼城科幻中心 科幻博士将“未来”当成事业|封面会客厅 | 钓鱼
文章插图
科幻作家陈楸帆向大学生科幻迷分享创作经验
对话张凡:
未来太快了,它正飞快成为过去
抓住机遇,将科幻的梦想实体化
跟很多爱幻想的男生一样,张凡从小是一个科幻迷,但真正让他对科幻文学产生巨大兴趣,是他2010年备考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硕士时。为了快速补习英语,他集中读了200多本科幻英文小说。科幻小说属于通俗文学,读起来不太难,再加上对科幻有很大兴趣,就读进去了。英语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2012,张凡成为复旦大学首届MFA创意写作硕士。他的毕业作品是一篇科幻小说。2017年,张凡考上资深科幻学者吴岩的博士生。1991年吴岩在北师大工作,开设了我国综合性大学第一门本科科幻课程,2003年又开辟了国内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科幻专业方向,并于2015年将该方向提升为博士生研究方向。2017年,吴岩入职南方科技大学继续带科幻博士研究生。张凡就是吴岩门下的科幻博士之一。在科幻界的能力积淀,也让张凡成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重庆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副主任,多届星云奖评委。2019年,他选择将多年来在创意写作、科幻研究、国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学习积累,带到重庆合川,开创科幻事业,有充分的理由,“钓鱼城提供的科幻条件,是全国任何一地不能给予我的,在这里能够把科幻的梦想实体化,建造亚洲最大科幻中心。所谓最大,在建筑空间、人员数量、项目等级上,都是全国顶尖的配备。如果去大学做研究,可能更多是纸上的学术了。”
封面新闻:你原本也是写科幻的,现在主要在从事科幻管理工作,这之间怎么协调?
张凡:按理说,我是应该多写作,毕竟我是复旦创业写作硕士班毕业,算是写作的科班出身。但现在我赞赏把写作放一放,也有充分的考虑。我也到了人近中年的年纪,会思考自己事业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写作跟天赋关系更大。写作欲望也没有阿缺这样的科幻作家那么强烈。另外一方面,如果我的工作,能够让我们科幻中心的年轻学生受到优质的科幻教育,比如说3000人里面能出现20个这种青年科幻作家,我觉得这可能比我自己写作可能更有意义。当然,当以后这个科幻中心成熟以后,我也可以交给别人,自己回归到写作上。
封面新闻:你这么大力做科幻事业。在你眼里,科幻到底它的价值、意义是怎样的?
张凡:在我看来,科幻代表一种开放、包容、未来型的思考方式。在我看来,很多人对“未来”有错误的理解——以为“未来”是还没有发生在的,在某个遥远的时间点之后的事情。但并不是如此。大家都比较熟悉“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这句话,但事实上,“未来”其实早已经渗透到现在,甚至你稍微不注意,它就变成昨天了。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得如此之快,未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昨天。比如说,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为例,之所以快速做起来,它其实用的是一种大数据技术,获得了一种定义未来、制定规则的权力。其实这背后都是未来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