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为何说“元曲”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品味元曲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元曲为何会兴起?已有很多文章探讨过此问题 。
汉人地位低 , 读书人地位更低 , 都不如娼 , 要吃饭养家没钱不行 , 就只能写文变现了 , 说些高雅的老百姓不爱听 , 那就弄些接地气的 , 如:《裴少俊墙头马上》、《窦娥冤》这些 , 老百姓在看“热闹”中 , 其实 , 也是在品味着自己的人生 。
诗词歌赋|为何说“元曲”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品味元曲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元曲是一门音乐艺术 , 靠旋律来铺陈剧情 。那它是不是就和唐诗、宋词毫无关联了?当然不会 , 先说一事 , 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 , 曾为一名伎商玲珑和好友元稹斗诗 , 据说 , 商玲珑定了限制 , 按一定的词牌填词 。结果 , 在那个夜晚白居易诗兴大发 。
他看着西湖平静的湖面 , 略一思索 , 便提笔写下了: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商玲珑擅长箜篌 , 她读完了这首词满心欢喜 , 于是 , 立刻谱曲 , 用箜篌弹唱 。白居易将商玲珑定下的诗词韵律命名为“玲珑四犯” 。一时之间 , 成了江南文人的最爱词牌 。
词 , 相对于诗要晚一些 , 它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形成于唐代 , 繁盛于宋代 。南梁可是一个可以和唐、宋在文学上一较高下的时代 , 那时汉人南下 , 和“蛮族”融合 , 这些都会影响文学创作 , 后来的元代亦是这种情况 。
诗词歌赋|为何说“元曲”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品味元曲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元曲用的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 , 不同于宋词的中原曲调 。但是 , 它的体制 , 和词很像 , 定律格式比宋词还要严格一些 , 不过 , 在字数上相对自由 , 可以在定格外加衬字 , 而且 , 所用的语言大都为口语 。
简单来说 , 是时代造就了元曲 。那时的元代社会流行什么旋律 , 是和社会整体“喜好”有关的 , 而这种喜好并不是自发的 , 会乐府的人大都是名伎 , 她们要迎合的自然不是比她们还要没地位的儒生 , 而是当时的蒙古人 。
所以有人说 , 元曲实现了唐诗、宋词从案头到街头的转变 , 更加世俗化 。事实上 , 应该说是更加“市井化”才对 。它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 其内容说的则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的喜怒哀乐 , 说的则是那个让人无比厌恶的社会现状 。
诗词歌赋|为何说“元曲”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品味元曲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接下来 , 我们再看看元曲发展的几个时期 。
伴曲而唱很早就有 , 《旧唐书》记载 , 唐玄宗年间 , 一些优伶乐师们会“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 , 北方的这些“胡乐”“蕃曲”已经在民间流传了 , 那时给这些“乐曲”的界定是:街市的小令 , 或者又称为“村坊小调” 。
看这个称呼就知道 , 当时的中原人都认为:这不过就是个“乡野”调调 , 只是元代以后 , 这个流行于街市和村坊的曲调 , 成了大江南北的“流行乐” 。
其实 , 元代的文学主体就是杂剧和散曲 。
杂剧是戏曲 , 散曲是诗歌 , 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但也有相同之处 。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因此 , 散曲 , 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 , 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 , 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 , 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
相对于元杂剧 , 元散曲的存在感似乎很弱 。不过 , 有首小令 , 只要喜爱文学的都知道: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