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不只是说说而已。丰富的社会生活、完善的政治体制和复杂多样的思想,促使无数中国人能够从身边汲取灵感,从而创作出一篇又一篇传世名作,唐诗宋词元曲早已深入人心,直至如今仍然是书本中的必学。
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迥然不同的文章——汉赋。在两汉四百多年间的特殊环境下,它在当时的文学界成为主流,为中国的文化繁荣添砖加瓦。
文章插图
对前代文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不管是什么文学体裁,它的形成必定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汉赋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只有在无数先人的发明创造之上,后人才能够借此建立完整的写作体系,毫无章法、乱写一通的东西是不会有人喜欢看的。
当然,乾隆写的诗是个例外,毕竟人家是皇帝。汉赋早在战国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应的雏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就是荀子。他曾写出《礼》《知》《云》等十篇作品,采取了通俗隐语的方法将这些事物铺陈开来、详细阐述。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另外一名较为出名的赋作家叫宋玉,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等。但由于后几篇作品的记载较为模糊,因此并不能确定是他所作。
值得一提的是,宋玉和屈原都是楚国人,他也是屈原情感思想和诗歌艺术的继承人,所以写出来的作品风格与屈原的有些许相近。随着楚辞的影响力越发扩大,汉赋的风格逐渐建立,偏向于史诗宏大;而纵横家散文的兴起,则为赋的创作技巧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使其越来越丰富。
最后,《诗经》也对汉赋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诗经》对中国所有文学体裁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键影响。
文章插图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将周朝的社会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赋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不同的作品也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为汉赋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提供了借鉴。
最后,许多汉赋当中都存在引用或者化用《诗经》经典句子的现象,许多修辞手法也同样是来源于《诗经》。
统治者的喜爱是推动汉赋繁荣的重要原因
虽然古代文学家们大部分思想境界都较高,道德素质水平也远超常人,但在吃饭上面跟平民百姓还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汉赋作的创作无法使作者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实质利益,那么就将使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进入严重低谷期。
文章插图
事实上,汉赋前期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司马相如作为汉朝乃至整个中国都最为优秀的辞赋家之一,其文采必定是无可置疑的,《子虚》《上林》《天子游猎赋》随便拎一个都极具艺术价值,足以让后人奉为经典。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政治生涯的前期过得却并不顺利。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对这种文学体裁没啥兴趣,"会景帝不好辞赋",所以他也只能做个武骑常侍。而之后司马相如的仕途能节节攀升,也就是因为汉武帝偶然一次读到他的作品,这才开始重用他。
当时的汉赋还并不完善,无论是其自身的体系还是受众都处于一个发育阶段,正是需要鼓励的时期。若是如司马相如这样的优秀辞赋家无法因为凭借赋的创作来获得实际利益,那么将很难说他们还会坚守在这一领域。
文章插图
当然,肯定也有一些辞赋家完全是因为自己热爱才去创作,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更多人还是想将它作为自己政治升迁的助力。试想一下,如果平民百姓们可以凭借创作汉赋来谋得一官半职,使自己的阶级地位获得升迁,那么它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受追捧程度想必将蹭蹭提高。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此剑在地下两千多年,不仅从未生锈,还锋利无比,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