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北宋官场上,几起几落是常事,但此人是个例外一生仕途极为顺畅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哥采风另一种意境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北宋官场有个特点,凡是在京为官者都有几起几落的经历,几乎没有一个人在仕途上是顺顺当当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那时的派系争斗激烈,党同伐异的现象比较严重。像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无不如此,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升降罢黜。
 官场|北宋官场上,几起几落是常事,但此人是个例外一生仕途极为顺畅
文章插图
那北宋时期,有没有身居高位而仕途顺畅的呢?恐怕王尧臣算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了,他为官数十年,仅仅受到过两次“皮外伤”,从小小的通判一直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今河南虞城),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25岁的王尧臣高中状元,尽管他一生只活了50多岁,但他的生活质量颇高,较充分地实现了作为一个文人的价值。王尧臣在官场拼搏了30多年,官至参知政事。从《宋史·王尧臣》传、《续通鉴》及其他宋代史料的有关记载来看,他几乎没有什么闪失,绝大部分时间在京城任职,且官职一直在稳步上升。期间,只有两次小小的波折,受到的处罚也很轻微,并且都不是由于他本人真的有什么过错。
 官场|北宋官场上,几起几落是常事,但此人是个例外一生仕途极为顺畅
文章插图
第一次是他出仕之初,他伯父王冲没有满足宦官罗崇勋的非分要求而受到诬陷,他被牵连由京官贬为地方官,但很快就又被调回京城了。另一次是庆历三年(1043年),被王砺诬告,罚了7斤铜,处分极轻微,且很快又由欧阳修代为辩白了。王尧臣的官场生涯之所以如此顺利,从外因方面考查,是由于政局较稳。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在仁宗朝。仁宗朝虽然外患严重,对西夏的战事连连失利,但内政方面,除了由太后垂帘听政过渡到仁宗亲政时,统治集团内有过大的人事变动外,以后一直相对稳定,没有那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仁宗亲政之初即1033年人事变动时,王尧臣才出仕六年,还只是革著作郎,官职既小,又正守父丧,所以不曾受到什么影响。仁宗亲政多年后,他才逐渐崭露头角,并且一直受到仁宗的信任。
 官场|北宋官场上,几起几落是常事,但此人是个例外一生仕途极为顺畅
文章插图
加之仁宗朝的几个宰相文彦博、韩琦、陈执中、庞籍、宋庠、富弼、刘沆、晏殊等人都较正直,这期间又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著名政治家维持正气。所以,尽管此期也有革新与保守之争,但一直没有出现大奸臣独揽朝纲、祸国殃民的现象。稳定的政局与正气的昭彰,自然可以大大减少正直人士的官场波折。从内因方面考查,首先在于他忠于国事,办事积极主动而稳妥。他无论是奉命负责财政事务,还是主编书籍,或是组织制定礼乐规章,都能尽量配合同仁,迅速而圆满地完成任务。王尧臣在临时担任泾原路安抚使(治所在渭州,即今甘肃平凉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蒲河以西,葫芦河以东,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北,以及宁夏固原、隆德、泾原、西吉等县地)时,还主动设计招降叛军。实际上,王尧臣在军事方面颇有成绩,特别是谙悉西北边事,对怎样统一节制,改革封疆大吏的官制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都很快得到皇上的诏准。又如他对如何严格训练士兵,实行营田、充实给养以及加强军事装备等均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官场|北宋官场上,几起几落是常事,但此人是个例外一生仕途极为顺畅
文章插图
其次,王尧臣遇事敢直言,多所建白,无论是否被采纳,他一有想法就上书陈诉自己的见解,并且从不因上书起了积极作用而居功自傲。在劝谏仁宗立后来的英宗为太子的问题上,他出力最多,仁宗采纳后,他从不张扬,以至连英宗本人也不甚知晓。直到他死后24年,英宗也已去世,才因其子告诉神宗,人们才了解其内情。第三,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尧臣对自己要求甚严,在处理公私关系上小心谨慎,在当时的情况下,充分体现了一个官员的廉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