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十分注重礼仪礼节,诸如《礼记·曲礼上》中写到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孟子·离娄下》中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是中华民族自古重礼的体现。
文章插图
古人云:“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在古代看来,礼仪是立身之本。而作为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餐桌礼仪,流传至今,也被很多人所追捧,是社会交际的必备技能之一。据文献记载,在周代,餐桌礼仪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是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古代的餐桌礼仪中,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叫作:“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里面的含义也十分耐人寻味。
文章插图
一、菜不摆三所谓菜不摆三,就是请人吃饭时饭桌上不能摆着三盘菜。为什么古人请人吃饭时要对菜的数量进行规定呢?实际上,古人自有考量。首先,菜不摆三这个规矩和祭祀有关。众所周知,古代的科技、医疗水平落后,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他们无法对其做出解释,就只能寄托神明。因此,古代十分迷信鬼神之说,为了表达他们对神明的敬意,由此衍生出了祭祀文化。古人认为无三不成礼数,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祭祀文化当中,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三三制”。也就是说,祭祀礼仪当中无论是菜品数目、叩首数目、烧香数目都和“三”这个数字有着不解之缘。而在餐桌上,如果菜品的数目是三则是禁忌,因为这不仅是对神明的亵渎,也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是不吉利的象征。
文章插图
不仅如此,三这个字和“散”谐音,这就产生一种不好的指向——吃完饭就散。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古人才会将宴请别人时不能摆三盘菜作为餐桌上的重要礼仪规范,可谓是用心良苦。二、筷不成五关于筷不成五,实际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指,饭桌上的筷子不能有两种筷子(泪筷和粘筷)和三种摆放方法(横筷、叉筷、倒筷)。所谓泪筷,就是指带有水珠,没有擦拭干净的筷子这种;至于粘筷,就是夹过菜,还带有菜汁的筷子,这两种筷子出现在餐桌上都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文章插图
至于横筷、叉筷、倒筷,则是指筷子的摆放方式不对。横筷,指的是将筷子横着放,横筷一般是客人表示酒足饭饱,不再进食,但如果主人将筷子横着放,那就是非常不妥了。叉筷就是说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这样的摆放方式显得不雅,平行放整齐,端端正正才更显得有规矩。而倒筷即是指将筷子的尖端朝外,与通常的用筷方向相反,这也是不合规矩的。关于筷不成五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餐桌上不能出现五根单只的筷子,并且餐桌上的筷子必须规格一致,不能长短不齐。
文章插图
三、席不坐六中华传统的餐桌礼仪,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就是陪餐制,也就是饭桌上主副陪的安排,即便是在今天,这也是社会交际的必修课。所谓席不坐六,实际上是对餐桌上的人数进行规定。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张餐桌不能坐六个人。按照常理来说,“六六大顺”应当是寓意和谐美满,为什么古人会对如此忌讳餐桌上坐六个人呢?事实上,这其中也是大有讲究。
- 农村讲究“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下半句才是精华,说尽生活智慧!
- 2021年是寡年,老话说:“寡年不见春,地收人不收”,啥意思
- 农村老话“男人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啥意思?为何这么说?
- 只有天子才能穿龙袍。为什么包拯也可以穿?古代官服讲究历史的深层分析
- 宋代官宴的政治考量和隐藏意义:吃顿饭而已,竟然讲究这么多?
- 大年初一要“开财门”,放鞭炮有哪些讲究?碰到了哑炮怎么办?
- 农村老话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啥意思呢?看完明白了
- 农村老话:“四大好听、四大难听、四大白、四最苦”,分别是啥?
- 农村俗语“老屋住人百年不塌,无人居住五年就垮”,老话在理吗?
- 农村老话“再冷不靠灯,再穷不靠亲”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