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甘草


中药古今研究:甘草文章插图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甘 , 平 。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 坚筋骨 , 长肌肉 , 倍气力,金疮肿,解毒 。 久服轻身延年 。 ”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 , 烦满短气 , 伤脏咳嗽 , 止渴 , 通经脉 , 利血气 , 解百药毒 。 ”
《本草经集注》:“味甘 , 平 , 无毒 。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 坚筋骨 , 长肌肉 , 倍力 , 金疮尰 , 解毒 。 温中下气 , 烦满短气 , 伤脏咳嗽 , 止渴 , 通经脉 , 利血气 , 解百药毒 , 为九土之精 , 安和七十二种石 , 一千二百种草 。 久服轻身 , 延年 。 ”
《用药法象》:“补脾胃 , 润肺 。 ”
《本草纲目》:“解小儿胎毒 , 惊痫 , 降火止痛 。 ”
《本草正》:“得中和之性 , 有调补之功 ,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 , 刚药得之和其性 , 表药得之助其外 , 下药得之缓其速 。 ”
《长沙药解》:“味甘 , 气平 , 性缓 。 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 备冲和之正味 , 秉淳厚之良资 , 入金木两家之界 , 归水火二气之间 , 培植中州 , 养育四旁 , 交媾精神之妙药 , 调济气血之灵丹 。 ”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 , 性平 , 无毒 。 入心、脾二经 , 生则分身、梢而泻火 , 炙则健脾胃而和中 。 解百毒 , 和诸药 , 甘能缓急 , 尊称国老 。 ”“味甘入脾 , 为九土之精 , 安和七十二种金石 , 一千二百种草木 , 有调摄之功 , 故名国老 。 ”
中药古今研究:甘草文章插图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 , 味甘 , 无毒 。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 坚筋骨 , 长肌肉 , 倍气力 , 金疮尰 , 解毒 。 久服轻身延年 。 (生用清火 , 炙用补中)
甘草气平 , 禀天秋凉之金气 , 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 , 禀地和平之土味 , 入足太阴脾经 。 气降味升 , 阳也 。
肺主气 , 脾统血 , 肺为五脏之长 , 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 , 气平可以清热;甘草甘平 , 入肺入脾 , 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 。
肝主筋 , 肾主骨 , 肝肾热而筋骨软;气平入肺 , 平肝生肾 , 筋骨自坚矣 。 脾主肌肉 , 味甘益脾 , 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 , 气平益肺 , 肺益则气力自倍也 。
金疮热则尰 , 气平则清 , 所以治尰;味甘缓急 , 气平清热 , 故又解毒 。 久服肺气清 , 所以轻身;脾气和 , 所以延年也 。
中药古今研究:甘草文章插图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甘草素等 , 尚含生物碱、多糖、香豆素、氨基酸等 。 《中国药典》规定:含甘草苷不得少于0.50%,甘草酸不得少于2.0% 。
作用:本品有抗消化道溃疡、调整胃肠活动、抗肝损伤、抗肺损伤、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抗病毒、抗菌、解毒、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 , 以及对中枢、心脑血管、血液系统影响和皮质激素样等作用 。
药理:
①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盐皮质类甾醇样作用 , 能使多种实验动物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 , 钾排出增加 , 血钠上升 , 血钙降低 , 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糖皮质类甾醇样作用 , 能使尿中游离型17一羟皮质类甾醇排泄增加;
②甘草次酸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③甘草甜素有解毒作用 , 其机制包括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解毒作用 , 甘草甜素的吸附作用及其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④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 , 甘草流浸膏灌胃 , 能直接吸附胃酸 , 并能抑制其基础分泌量、缓解胃肠痉挛 , 且与芍药花甙有协同作用;
⑤有中枢性镇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