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余秀华的凄美情诗,从开篇美到结尾,不少网友感叹:人不可貌相

在余秀华的粉丝里,曾有人把她与千古才女李清照相提并论。这一说法,受到了很大争议:一个现代诗人,想和李清照比,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开篇|余秀华的凄美情诗,从开篇美到结尾,不少网友感叹:人不可貌相
文章插图
对于这种作比,笔者也无法赞同,毕竟两人的文笔差了不只一星半点。但有一点,她们很像,那就是:一直在骂声中成长。
大家可能无法想象,当不到20岁的李清照写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承受了多少压力。那时候多少人一面惊艳于她的文字之美,一面又口吐着类似这样的话:啥?一个没出阁的大家闺秀,居然跑到野外去划船,还有没有家教!
 开篇|余秀华的凄美情诗,从开篇美到结尾,不少网友感叹:人不可貌相
文章插图
而当她把唐代大诗人韩偓的《偶见》,改写成《点绛唇》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夸她牛,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计较词中的女主人公为何不穿鞋到处跑。这种指责从宋代开始就有,直到近现代,词学家唐圭璋仍认为此词: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
了解了这些,我们该觉得庆幸。幸亏易安居士是个有脾气、有胆识、有魄力的词人,不然随便哪一次口水仗都足以将其淹没,又哪来如今的《醉花阴》、《声声慢》?
 开篇|余秀华的凄美情诗,从开篇美到结尾,不少网友感叹:人不可貌相
文章插图
在骂声中成长,是一种能力,这一点李清照有,余秀华也具备。这种坚强,体现在她的文字中,比如本期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首凄美情诗《泥菩萨》:
 开篇|余秀华的凄美情诗,从开篇美到结尾,不少网友感叹:人不可貌相
文章插图
这首诗余秀华曾晒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受到了网友的追捧。不少网友的评价是:“人不可貌相。”是的,论长相余秀华应该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但她的情诗确实写得很美。这首诗,从开篇到结尾,都是极有艺术感染力的。
全诗可分为4小节。第一节由雨中的空山开始起笔。花朵因雨水而低垂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诗人用诗意化的语言,赋予其象征意义。花朵孕育着雷霆,它对春天无比虔诚。说实话,这样的比喻笔者首次看到,有点怪,却很亮眼,也很直接地引出在空山里行走的“我”。
第二节,自然就开始写我在山中行走时的样子。两种疼痛、两般不舍,是清醒和糊涂间的矛盾和纠葛。却原来,这场爱情是一场不合时宜、不被世人接受的爱情。至此,也就解释通了,为何美好的春天都是湿漉漉的。
 开篇|余秀华的凄美情诗,从开篇美到结尾,不少网友感叹:人不可貌相
文章插图
第三节,继续在山中行走,并引出“悬崖”这个意象。“鸟鸣山更幽”出自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这一句很突兀。从后两句的话来看,此时诗人心中如巨浪般汹涌,但最终这些都化在了山的幽静中。幽静的环境与对爱情如火的执着,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这是很有艺术张力的。
最后一节是全诗最厉害的部分。原来她背上背着的、心里装着的“泥菩萨”,就是那份让她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爱情。至此,女主人公的形象被完整地塑造出来了:她在春雨后,背着“泥菩萨”行走,步步踉跄,雨来时她用身体护着它。
至此,全诗戛然而止,接下来她会是怎么样的命运,雨会不会停、前方是否有悬崖、泥菩萨是否能安然无恙地躲过这场雨,都交给读者去想象。这种艺术留白的意识,余秀华的很多诗歌里都有。一位成熟的诗人,就是该懂得什么时候落笔。
 开篇|余秀华的凄美情诗,从开篇美到结尾,不少网友感叹:人不可貌相
文章插图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极难具体化的爱情,全部都形象化了。这份爱有多深,有多彻骨,其实她并没有用很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让读者知晓。
为了配合这一形象,余秀华引入了山花、春雨、空山、悬崖等多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引入很自然,因为它们都是随着女主人公的行走,一路上看到的、经历的。这条明线,清清楚楚,所以意象没有一丝多余和生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