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古代为什么说"山东不反,中原则不灭"?


 中国|中国古代为什么说"山东不反,中原则不灭"?
文章插图
《论语》:"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孟之道虽然一度是封建礼教的"傀儡",不过其中还是蕴含着诸多的精华。
正是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忠厚、仁义和孝顺成了深植于每个山东人骨髓的基因。
(一)、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上,交集着诸多的地域歧视,不过有个奇怪的现象,似乎从来没有人"黑"山东。对于山东人的评价也是出奇的一致,总结而言就两个字"实在"。
 中国|中国古代为什么说"山东不反,中原则不灭"?
文章插图
齐鲁大地是孔孟学说的发源地,三省吾身以及见贤思齐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中华文明的精华,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山东人的身上。
他们大都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出门在外时刻惦念着自己孔孟传人的身份,不愿意去做一些不合礼仪之事。不论对谁,都是恭恭敬敬。
山东人通常都有一种害人之心不可有的观念,他们大都不愿轻易的去欺骗旁人。对待朋友实实在在,对待国家忠诚无二。
有人说,不愿与山东人喝酒,因为就连座次都要次第分明,失去了朋友相聚的娱乐性。可是无疑规矩,不成方圆,这些看似繁文缛节的讲究其实是在为推杯换盏增光添彩。
 中国|中国古代为什么说"山东不反,中原则不灭"?
文章插图
此外,山东人永远充满着家国情怀。他们愿意成为帝王的左膀右臂,却不愿自己成为皇帝。譬如卧龙诸葛亮,譬如晋朝的琅琊王家,譬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徐懋功还有秦琼;再比如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
这些都是忠义的代表,都是山东人的榜样。所以也有种说法是,山东难出君王。其实也并非难出,只是不想出罢了。当年的琅琊王氏,若是想取司马氏而代之,那也是轻轻松松。当然,黄巢那不过是个例外,而且他最后也没能当了皇帝。
 中国|中国古代为什么说"山东不反,中原则不灭"?
文章插图
还有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讲述的就是以山东郓城宋江为首的一众山东人,为了得到"公务员"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朝廷认可的故事。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而且那一百单八将中也并非全是山东人。不过梁山水泊中最想当"公务员"的却都是山东人。
曾经何时,山东临淄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那里的稷下学宫,笼络着六国人才,同时那里也是足球的发源地。
曾几何时,山东泰山是每个帝王的梦想,一生兢兢业业盼望着有朝一日,可以获得泰山封禅的资格;如今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好客山东,也是许多人梦想中的家园。
今天的山东错落在山海之间,又有奔腾的黄河疾驰而过,常驻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人,甚至比乌克兰与韩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它以热情的姿态,拥抱着络绎不绝前来此地的人们。
 中国|中国古代为什么说"山东不反,中原则不灭"?
文章插图
(二)、忠勇之地,无人可及在中国古代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称"山东不反,则中原不灭"。其中的中原,可以看成是中原正统,王朝统治的基本盘。那么,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又有何根据呢?
首先,是山东人的忠君爱国精神。
《论语》:"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醒,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对于这种近乎于愚忠的忠诚,令鲁迅先生十分反感,他曾一度认为这是中国人迂腐的根源。所以,在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颇为兴盛。而在文革时期,也对孔府孔庙和孔林,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迫害。
 中国|中国古代为什么说"山东不反,中原则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