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周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周宣王时期仍有多次“伐徐戎,次于淮”,有一次楚子(楚国)也参加了,并取得了胜利。
泲为古济水,邶、鄘、卫是周初分殷旧都之地。穆王元年提到的西郑、南郑,均与河南新郑无关,东周前的郑地在陕西。我怀疑帝禹南巡狩“济江”指古济水,它有一段潜于地,济水在暗河这段成了可过之江,这应是济字有“过河、渡水、救助”之义的出处。夏禹时代的“二黄龙负舟”,应与周穆王“架鼋鼍以为梁”相似,是后世羊皮筏渡黄河的雏形。
到目前为止,夏与商的关联开始清晰了,徐、荆、越的早期位置与今人印象不同。但还不能排除前面所述“北人南下、大洪水期间又北上”的推测,也不能肯定熊绎封子男之田在哪里。
今人释山西黎国墓中铭文为楷(皆)侯,我认为很不靠谱。有人说,“皆”与“稽”、“耆”、“黎”、“楷”在《古文四声韵》中均属同一韵部,所以在古音中应该属同音字。比较一下此字与稽的古文字形就知道,释为耆(稽)侯才是合理的,或者本来就是耆侯或稽侯。古文中可见耆与黎通用,未见与楷通用。从耆老、耆宿看,耆应是古老的方国或地名。如果是后者,夏朝会稽就在这一带!
又找到资料,可依此寻找会稽地名的原点。《路史》曰: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
看来,耆是炎帝之国,夏禹会诸侯于会稽,主要是炎、黄两族的融合。《说文》曰:“会,合也。”会稽就是在稽这个地方盟合诸侯。
我综合多种信息,推测涂山位置原在山西晋中市,那里有榆次、涂水。中山国就是从陕北经晋中迁到河北平山县的,这代表了一条迁徙路线。
晋中市最有可能是当年黄帝族与炎帝族结盟共同抗击赤蚩族的地点。赤蚩代表的是红山文化主流人口,是大洪水后涌入黄河下游的,仰韶末期退入北方的人口此时南返,因而与之争夺地盘。
由于匈奴长期占据北方,后世早就不知道黄帝冢、涂山的位置了,只得在相近地方祭祀黄帝。
【 地名|杂谈七:从涂山位置看古地名与相关故事的谬传】点评
- 「少波作品」有一个美女让人爱到刻骨铭心—中国历代美女杂谈
- 阅读:打开永远比收藏更重要
- 诗词歌赋|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三个地名
- 《中国地名大会》“老干部”鲁健再次点亮“歌王”
- 红楼梦|《红楼梦》里地名人名含有双关之意,外国人要如何翻译呢
- 新版深圳市地图集及地名系列丛书赠予深圳图书馆
- 为什么北京地名大多冠以寺庙名称?
- “各、家、垡、营”,北京地名中的这些常用字有啥含义?
- 【文化合肥】庐州俗语中的地名文化
- 乾隆|图说奉贤地名:奉贤县城内的几处旧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