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台建设|为什么说平台型企业应该建立组织中台?】
其中,激励是正向,就像踩油门;而风控是负向的,好比踩刹车。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两者都看做是广义上的“激励”。
整体来看,组织中台做的事情依然是赋能和激励。BP团队就是用户和前台团队之间的连接者。他们代表企业家(或公司的股东),一次次地把前台团队从不切实际的梦想中拉回现实,让他们直面用户需求,合理地分配资源,沿着最佳的路径前进,一路升级打怪,直至抵达最终的目标(如上市退出)。
组织中台拥有的是“激励的指挥棒”和“赋能的方法论”:运用前者让前台团队动起来,并看到自己前进中所缺少的能力;运用后者则是补齐这些能力,让他们走得更顺利。总结起来,就是“激励开路,赋能加持”。
不妨想想,这和投资机构做的事情有没有区别?
三、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果对于组织中台角色的设定没有问题,那么,为何现实中这一角色成长缓慢呢?
一是组织模式转型的不彻底,企业总是回避组织中台建设的必要性。组织中台是一把钥匙,如果你装作看不见,就打不开转型的那扇门。这也是一块试金石,如果企业没有建设组织中台的决心,那么只能证明他们没有组织转型的决心。如果是这样,企业就还是金字塔组织,即使设置了BP的角色,依然会保持过去的运作方式。
所谓的决心,不是喊几句口号,而是体现在企业给出多大的信任和试错空间,以及跟进多大的培养力度。
在我辅导的某些企业,老板痛陈对于BP们的不满,认为他们无法充当组织中台的角色。但问题是,平台型组织本来就是最新的组织转型趋势,哪有BP天然就适合做组织中台?
二是BP们的路径依赖和专业执着。来自后台的财务、人力等部门,习惯了原来的运作方式,很难走出舒适区,主动拥抱变化。明面上是笃信自己的专业,实际上则是回避挑战。
举例来说,要制定一个贴合业务实际的财务预算,财务一定需要BP深入业务,了解业务的各类需求,再在各类需求与企业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但是,如果简单点来做,出一些“一刀切”的政策不是更方便吗?业务实在有特殊需求再谈嘛,总比前一种做法要轻快吧?再往深了说,做一个组织中台,需要了解业务知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但做一个传统BP,只需要了解专业知识。所以,你品,你细品。
三是企业缺乏沉淀,却让BP自己探索出路。有的企业想要依靠外引强人来建设组织中台。比如,有的老板在参观完海尔后,对于海尔的BP团队三自大加赞赏,提出“穆老师,帮我挖一个海尔的BP吧”。但实话说,这也是不靠谱的。海尔的BP强,很大程度不是因为BP的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有来自平台的支撑。
一方面是知识的沉淀。所谓知识的沉淀,就是若干“系列的打法”。简单来说,看到一些经营数据、业务数据、人力数据,BP能够知道自己如何应对。事实上,如果看到一组经营数据后,BP没有自己的思路,只能证明企业没有知识沉淀。
另一方面是IT系统的沉淀。这些企业在IT建设上早就千锤百炼,很大程度上打通了人流、财流、业务流,实现了若干信息系统的集成。没有数据系统的中台,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当下,我们辅导的转型平台型组织的企业,基本都进入了建设“财务+人力双BP协同作战模式”的阶段。
四、组织中台的几道曙光
尽管在建设组织中台的道路上千难万险,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几道曙光。
一个趋势是BP在业务中越来越有话语权,越来越能够影响到经营。
在金字塔组织中设置BP岗位时,会要求他们懂业务。但是,在平台型组织中,则要求他们在懂业务基础上,从专业角度对于业务产生更大影响,甚至是能够给业务“踩油门”和“踩刹车”的。如果要达到这种效果,每个BP岗位上就都应该配置CXO级别的人物。这可能吗?
- 红楼梦里,贾琏为什么老喜欢地位低下的女人这样分析你可赞同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孙悟空为什么那么强原因是有两大神通,只是很少使用
- “为什么没人收孙悟空当坐骑?”哈哈哈怕被毛扎可还行?
- 天蓬元帅掌管8万水兵,为什么配不上一个嫦娥?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曹植为什么会怀才不遇?才高八斗的确不假,醉酒误事也是真
-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为什么结局却这么凄凉
- 为什么一定要读《地藏经》四位高僧大德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