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孤平为何是格律诗的大忌?
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就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诗歌作品。而平仄格律在相替、相对、相粘、对仗、押平声韵这些规则之上,提成了总共十六种具体的平仄格式。
这就好像数学老师告诉了你什么是圆,然后还送了个圆规给你。我们在使用这四种(加上绝句、五七言变化)基础平仄关系来安排自己的用字,那么画的这个圆不管怎么说都是圆的,至于你用什么笔芯(红色、蓝色?)来画,圆规是不管的。
孤平并不出律,圆还是画圆,但是它呢,就相当于是白色的笔芯,画了出来你只能看见印痕看不见圈圈,这么个无厘头的行为自然就是画圆圈的大忌。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文章插图
孤平历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启功版,认为只要两个仄声字夹着一个平声,就称之为“孤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位置,平声必须是以双音节的方式出现在句子中间。但是如今这种说法并不流行。因为唐诗中有大量的“锦鲤翻波”,即“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后三字也属于他说的这种孤平,却是普遍得不得了的格式。
同时在其他很多情况下也会发生双仄夹一平,如杜甫的“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就是“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这个出句是“锦鲤翻波”之后的“首字不论”,原本应该是“平平平仄仄”。
这种现象很多,很普遍,所以如今一般采用第二种说法,即王力版孤平。
这是指一个押韵的律句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这个句子即犯了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中,如果首字发“仄”音,就会变成“仄平仄仄平”,即犯了孤平。
这种孤平,相对于启功版就要少得多,同时有针对这种孤平的拗救。
文章插图
比如前两天随手写了一首小诗,后两句是“洞主仙踪杳,一身清露归。”这里的对句实际上就是孤平拗救。“一身清露归”,第三字原本是仄声字,这里使用平声字,就对首字“一”字作为仄声字造成本句孤平做出了拗救——实际上就是强行创建了一个连平双音“身清”,让吟诵通顺性回归正常——这就是一次孤平出律拗救。
而在王力版孤平的规则下,所有格式中只有“仄平仄仄平”会被判定孤平,这对学习格律诗创作的朋友来说相对友好,更容易。而拗救方法也简单,把第三字换成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即可,即便是处于五律的第四句,也不会破坏整体的平仄关系走向。
有朋友就会问,李商隐的“高阁客竟去”,“平仄仄仄仄”,戴叔伦的“万里杨柳色”,“仄仄平仄仄”不是孤平吗?这个倒还真不必算孤平,如果只单看这两个句子(忽略拗救),是完全的出律,二四关键位置上的平仄不对,失替,这是比孤平严重得多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考察格律诗的孤平了——因为这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救过来,根本就不可能划入格律诗,讨论孤平也就没有了意义。
他都把圆规掰成尺子在用了,画出来都不是圈圈了,你还何必在乎圈圈的颜色?
再有一点,它们都是仄收的出句,并不符合王力版孤平是需要在押韵句中出现的基础。
文章插图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为什么孤平是大忌呢?
格律诗为何而生?格律诗的初心是为了避免用字声调错误产生的音病,而四种基础平仄关系是一种音调完美的不完全归纳。既然是不完全归纳,自然有很多不符合平仄格律的诗同样音律优美,高低有致。所以格律规则是个套子,你能套进去,或者你按照套子学会写诗,会自然避开那些音节错误。
而孤平就是被格律规则认为比较严重的一种诗病错误。平声太少,会破坏格律诗音节洪亮上扬,声音清亮,闲适悠远的感觉——这就是声调对写作意境的影响。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把出现孤平的诗认作出律,在科考的时候认定为不合格。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此剑在地下两千多年,不仅从未生锈,还锋利无比,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