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之子|刘向之子刘歆写《遂初赋》:用古迹和典故暗喻时政,开汉赋之新格

《遂初赋》本文乃“真哥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刘歆(约公元前53—公元23年),字子骏,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文学家刘向的少子。其生年没有确切的记载。汉成帝的时候为黄门郎。河平年间(公元前28—公元前25年),曾奉诏命和父亲刘向校理皇家图书,对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等都有涉猎。因刘向曾当过中垒校尉,死后该职位由刘歆承袭。哀帝即位以后,王莽举荐他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仍旧整理皇家图书,写成《七略》一书。
 刘向之子|刘向之子刘歆写《遂初赋》:用古迹和典故暗喻时政,开汉赋之新格
文章插图
刘歆受其父刘向的影响,耳濡目染,再加上天生禀赋,因此很小的时候就精通诗书,写文作赋,才华出众。他的赋作流传至今的有《遂初赋》、《灯赋》及《甘泉宫赋》残文。其中,《遂初赋》为纪行赋之雏形,对后世影响较大在写法上也有其独创之处,当属富有特色的代表作。《遂初赋》是刘歆在哀帝时,因建议将《左氏春秋》列为学官而招致反对,不得不出京做官的情况下,从三河迁徙至五原做太守时所作。此时,西汉王朝已经衰微,朝纲混乱,忠奸不分。刘歆感今思古,用慨叹征途的见闻来寄托内心的真实情感。
 刘向之子|刘向之子刘歆写《遂初赋》:用古迹和典故暗喻时政,开汉赋之新格
文章插图
赋的开始,先简述自己从侍从之臣出守三河、徙五原的坎坷仕途:“昔遂初之显禄兮……侍列宿于钩陈兮,拥太常之枢极……惧魁杓之前后兮,遂隆集于河滨……得玄武之嘉兆兮,守五原之烽燧。”说明自己当初侍从于皇帝身边位高爵显,后来由于惧怕和躲避朝野政治争斗,来到三河,又迁徙去五原,奔波劳累。在这迁徙的征程中,他感今思古,每过一地,都不禁凭吊古人,历举各地的历史掌故来讽谕时事,寄托无限感伤的情怀:“剧强秦之暴虐兮,吊赵括于长平。好周文之嘉德兮,躬尊贤而下士。”追慕贤明君主的礼贤下士,哀痛忠臣仁人的不幸命运。
 刘向之子|刘向之子刘歆写《遂初赋》:用古迹和典故暗喻时政,开汉赋之新格
文章插图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刘歆在这一大段赋中所引用的典故史实,虽然都是对所经历的地方及古迹的兴感,但它的重点仍在于慨叹晋之自翦其公族,以至亡国。而这恰恰又是针对当时的朝政而发的。所以说,《遂初赋》这种以征途为线索的写法,略有模仿屈原的《涉江》、《哀郢》的痕迹,但列举典故以讽谕世事,感今思古,则是屈原赋作所没有的,完全是一种独创,开汉赋新境界。另外,在纪行感怀的同时,又有较强的抒情色彩,是此赋的又一特色。如:
 刘向之子|刘向之子刘歆写《遂初赋》:用古迹和典故暗喻时政,开汉赋之新格
文章插图
“济临沃而遥思兮,忽垂意乎边都。野萧条以寥廓兮,陵谷错以盘纡。飘寂寥以荒口兮,沙埃起而杳冥。回风育其飘忽兮,回飐飐之泠泠。薄涸冻之凝滞兮,茀谿谷之清凉。漂积雪之皑皑兮,涉凝露之隆霜。”
 刘向之子|刘向之子刘歆写《遂初赋》:用古迹和典故暗喻时政,开汉赋之新格
文章插图
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沉郁。总之,刘歆的《遂初赋》以征途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感今思古,用古迹和典故来暗喻时政,且行文不同于文赋的铺张夸饰,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这些特点,构成后世纪行赋的基本雏型。及至东汉班彪《北征赋》一出,则正式开纪行赋之先河,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则将这一新创的赋体继承和发展下来,对六朝山水文学和唐宋游记散文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向之子|刘向之子刘歆写《遂初赋》:用古迹和典故暗喻时政,开汉赋之新格
文章插图
刘歆的《灯赋》则又不同于《遂初赋》之纪行兴感,它是一篇四言体咏物赋,总计十句四十字,可谓短小精悍,比刘安的咏物赋《屏风赋》更加简短,却细腻地描绘了灯的形状、功用及由此引发的感慨:“明无不见,照察纤微。以夜继昼,烈者所依。”可谓微言大义,蕴藉丰富,兴感深微,不失为一篇出色的抒情言志之佳作。《甘泉宫赋》只留有部分残文,但从其骈俪的词藻和恢宏的气势看,当是一篇以铺陈夸饰见长的赋。其中多有四言对偶句式,对仗工整,想象丰富,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