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王回(1048-1101),字景深,北宋兴化军仙游县善化里奎山(今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乌头村)人。据莆仙王氏族谱及有关史料记载,奎山王氏源流世系大致如下:本支王氏源自周灵王太子晋,后裔于秦末徙琅琊,永嘉南渡而居江左金陵,唐贞元间复迁光州固始。唐末,有王拔从族亲王审知兄弟入闽,初居泉南安石鼻村。其孙徐州法曹参军王侃,于五代迁莆田待贤里凫山(今涵江区江口镇前王村),是为本支王氏入莆始祖。王侃生三子,长子王殷为侯官令,居福州王巷,为本支王氏三山始祖。其孙王逢仕闽,官殿中监丞、检校工部尚书,生二子:居(官秘书省正字)、楷(官秘书郎)。因世道纷乱,王居兄弟于五代末迁居仙游善化里奎山(俗称鸡山)之下,人称奎山王氏。后王楷迁居莆田壶公山玉几峰前,为莆壶山王氏始祖。自王居下传五世为北宋元祐名臣、监察御史王回。王回曾祖王寻,官驾部郎中。祖父王聪,生王泽(字惠守),俊洁能文,端严明敏,官大理寺丞,绰有贤声。王泽生二子:回、求。王回居长,史载他“廉静好学,少事亲孝,为善节爱,出于至诚”。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登进士第,历任江陵府松滋县令、濠州鹿邑县令、宗正寺主簿、睦宗宅讲书、武骑尉、监察御史。王回处事公正,爱民如子,不畏权贵,直声亮节,世称“元祐名臣”,逝后入祀兴化府学乡贤祠,生平事迹载入《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移风易俗,政绩显著
文章插图
王回初任江陵府松滋县令时,当地有用活人祭鬼的恶俗,百姓居无宁日。王回下车伊始,立即毁除淫恶偶像之庙祠,严禁用活人祭告鬼神,移风易俗,肃清陋风恶习,对为首者绳之以法,严加治理,扭转民风,黎民百姓得以安宁生活。据《莆阳比事》及《国朝宝录家传》记载,其时松滋当地人用活人“祭告鬼神,谓之采生,商旅不敢过,民生凋敝,回捕治甚严,其风为之变”。王回“监陈留县酒”,提点刑狱罗适以王回“不自表襮”、为人谦逊低调,与尹顾临等人向州府推荐他,后担任濠州鹿邑县令。在鹿邑任上,王回“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宽恤甲里,滞狱积案为之一清”,政绩显著,颇有乃父之风。一年之后即将调任他职时,鹿邑县万人百姓,将其治行政绩上报州官和朝廷派来的部使者,请求让其留任。王回为政有口皆碑,名闻朝野,被召入为宗正寺主簿,为负责皇族事务的宗正卿掌管文书。元符中,叶祖洽举荐他任睦亲宅讲书,即为皇族子弟教授经书。侠肝义胆,力挺诤友
文章插图
在朝任职时,王回与右正言、常州晋陵人邹浩志趣相投,交往情笃,常以气节相激励。邹浩、王回、田昼三人素来友善,“心有灵犀一点通”,君子因誉而情疏,因诤而友密,三人可谓“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其时,高氏太皇太后垂帘擅权,不肯让哲宗亲政,全盘否定神宗王安石新法。为达到进一步控制哲宗的目的,亲自挑选最能秉承高太后旨意者孟氏为后。因对高氏太皇太后的怨恨,哲宗与孟后一惯感情不合而宠爱刘氏。高氏死后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立即打出绍述旗号,全面恢复神宗、王安石新法,调查高氏与元祐诸大臣企图废立之事。绍圣三年(1096),刘贤妃在哲宗面前进馋言,诬陷孟后,哲宗不问真相,废黜孟后,出居瑶华宫。元符二年(1099),因刘贤妃生皇子而立刘为皇后。因刘贤妃进馋言所体现出不端品行,将乱及朝纲,身为右正言的邹浩即将上书劝哲宗不立刘后,心知会激怒哲宗,冒着很大风险,于是先和王回商量。邹浩说家有老母放心不下,王回说:“事情还有比这事更重要的吗?虽然你有老母在家,怕连累她,但移孝作忠,也是她老人家的素志啊!”
- 北宋灭亡时梁山好汉大部分还在世,他们表现怎样?真令人失望透顶
-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 “翰墨扬清风,妙笔映民声”廉政文化书画展开展
- 茗山寺,绝壁之上有北宋的风。 ????
- 阮元:“守正才优”的清廉典范|廉政悦读 |翻开这套“西南联大三部曲”看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怎么上课\",\"i10\":\"新书上架
- 这个亡国之君写了一首诗,竟然因为一首词导致北宋亡国
- 乘风破浪的北宋“状元”练习生——沈括
- 巩义北宋皇陵的文物保护工作怎么样?
-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 北宋最牛的科学家,通晓天文地理,留下一本遗作,间接改变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