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对于国内各地现存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的多处碑刻来历,雷铁梁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后得出结论:“至今各地百年以上的目前所知13处。其中江苏徐州博物馆1827年由杨氏处得;河南四处,太昊陵1875年刻;南阳卧龙岗1876年刻(由从徐州得本);汤阴岳飞庙1880年刻,项城博物馆1919年刻制;陕西四处的西安(段仲嘉)岐山五丈塬(胡鸿宾)大荔(李寅堂)及三原城隍庙正谊书院(贺瑞麟1886年刻)均来自袁保恒处;四川三处,成都武侯祠、灌县青城山天师洞、云阳张飞庙(1903年),山东博物馆的济南遐园碑(1920年自杨氏处得),除杭州岳飞庙的重要意义广为人知外,近几十年来各地刻制的碑刻当更多。”也就是说现今留存的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很大一部分均源于袁保恒发现的墨本,太昊陵岳忠武祠前的这三十九块应为袁得到墨本后的首刻。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初,项城人田作霖出任南阳镇守使,欲在故里王明口乡田老家村建岳飞庙。于是他从袁世凯家借得墨本,于南阳选石择匠镌刻24块碑刻后,1919年利用牛车将整套石刻运至家中,后因宅基未确定,且建岳飞庙未果,遂嵌于田氏宗祠壁间,现存于项城市博物馆。项城博物馆
文章插图
田作霖在该碑刻后跋中写道:“此帧为袁文诚公督饷关中所得。幕僚武进管晏双钩副本,命工刊石廿四方树之吾郡袁端敏公祠壁。霖幼年赴试郡中,尝搨印成册,欲观墨迹,恨未得也。清宣统间因公道出汤阴谒岳王庙,庙中亦有石刻,其神气较袁祠微有不逮;民国元年,镇守南阳,见诸葛武侯祠石刻亦然;盖皆由袁祠搨印重刊者。八年因于文诚公家借得墨本,与搨本印证即仿其意,亦钩勒上石,嵌之宗祠壁间,俾资观览。至王之书法,海内名公自能辨之,无待霖之赘述也。”田作霖认为无论是汤阴岳王庙还是南阳诸葛武侯祠里的《前·后出师表》碑刻,比袁保恒的首刻都稍有逊色,为了更好地让后人瞻仰真迹,他借来了袁家的墨本,斥资镌刻成碑。严格意义上,按墨本镌刻,比搨印再刻艺术价值高得多,这也是淮阳和项城市博物馆留存的碑刻铭文都是袁家收藏的墨本初刻,是一脉所出,一脉相承的缘故。
文章插图
字以镌而存,文以碑而载,碑以文而贵,镌以书而珍。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永久风景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刻进了人们心里,进而使淮阳这座文化历史古城在中华史上留下了光辉鲜亮的一笔。有业内专家认为,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可称得上是“三绝”。所谓“三绝”指的是: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此碑之于淮阳,更有历史意义,它那颇具传奇色彩的时代背景,见证了晚清、民国时期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风云和袁氏家族的传奇往事。
文章插图
时间不曾停留,历史仍在继续。当今中国,虽是太平盛世,却仍是金瓯有缺,吾辈亦当谨记而奋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留存的十几处《前·后出师表》碑刻,是千余年来中国历史的缩影,折射出中华文明崎岖峥嵘的进程。今天的我们,静立在太昊陵岳飞观前,冷眼秦桧等五人的生铁跪像遭千万人唾骂;细观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青砖灰瓦的西墙上如长夜闪电,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两位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时,犹带燥热的秋风,徒劳地想吹走什么,却无力地戛然而止。在中华六千年的文明史上,只有被历史认可,被百姓认可,才会擢拔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仰视岳飞观前悬挂的“浩气长存”和“心昭天日”的两块匾额,那无数前仆后继的英魂尚未走远,金戈铁马、热血澎湃的呼喊仿佛萦绕耳边,这声响在世间回荡了千百年后仍未消失,依然直击人心。编辑:秋微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