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泉河|「科学应对暖湿化」让北斗赋能气象 为莫高窟保护添力量

如果不是有缘,你怎会找到我,如果不是精彩,又怎会欣赏到最后,点点关注呗,就当是一个奖励。现在的影视圈无疑是一个香饽饽,可以快速增长明星知名度圈粉,更是影视公司快速圈钱的门道。金秋时节,站在敦煌莫高窟北约2公里处的宕泉河大桥上,敦煌市气象局副局长朱永锋告诉采访人员:“这就是在2019年7月宕泉河那场洪水被冲断过的大桥,洪水过后,很快就抢通了。这是敦煌市区通过莫高窟的唯一通道。”宕泉河发源于祁连山西端北麓的野马南山,源头由数条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组成,河水经大约40公里的扇形戈壁滩后,汇聚一起,冲出三危山与鸣沙山间的峡谷,成为千百年来润泽莫高窟绿洲的一泓清水。“进入新世纪以来,宕泉河曾在2011年、2012年、2019年发生大洪水,冲断下游桥梁。其中2012年那场洪水由南向北穿过莫高窟大牌坊前的桥梁后,一度漫溢过西侧堤坝,涌到窟区东侧的道路上。”朱永锋介绍,“根据多年气象大数据发现,宕泉河源区扇面区域日降水量超过50毫米,下游即会发生洪水。”
 宕泉河|「科学应对暖湿化」让北斗赋能气象 为莫高窟保护添力量
文章插图
莫高窟北约2公里处的宕泉河大桥
 宕泉河|「科学应对暖湿化」让北斗赋能气象 为莫高窟保护添力量
文章插图
莫高窟北区的宕泉河河床
 宕泉河|「科学应对暖湿化」让北斗赋能气象 为莫高窟保护添力量
文章插图
莫高窟南区的宕泉河河床距2019年7月宕泉河发水两个月后,2019年9月1日,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谈及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话题时指出,给莫高窟造成安全风险的自然因素是地震、降水(洪水)、风沙。对此,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助理张正模感慨地说:“文物保护环境越稳定,越利于保护。莫高窟能耸立千年,壁画能保护那么好,与稳定的气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从近几年监测情况看,莫高窟的气候还很难说变暖、变湿了,但极端天气多发已经成为事实。这主要表现在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短时强降水多发和沙尘天气出现后袭的趋势上。比如,这些年虽然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了,但有时候在六七月份还会有。”“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隔离,或者称微环境控制工程。”张正模介绍,极端天气条件下,为了游客和文物安全,要及时采取关闭景区、疏散游客的措施,但如何做好,并不容易。洞窟可以及时关闭,但游客如何更好地疏散?游客提前订好了票和宾馆,大老远跑来参观莫高窟,刚到就遇到景区关闭,游客就会很沮丧;再比如,有游客认为雨停了,就可以开放洞窟,但从多年的监测看,雨后的湿度会很高,此时开放洞窟,对壁画保护依然有影响。“因此,这就需要与气象部门密切协作。如今,随着科技进步,气象部门对重大天气变化的预报已经很准确了,通过及时的预报预警,可以为更好地保护文物、服务游客赢得准备时间。”张正模说。
 宕泉河|「科学应对暖湿化」让北斗赋能气象 为莫高窟保护添力量
文章插图
游客前往莫高窟参观酒泉市气象台台长于海跃介绍,近60年,酒泉市气温呈升温趋势,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气温持续上升,近10年气温比多年平均值升高0.4℃,比气温最低的上世纪70年代升高1.0℃。对敦煌而言,近10年气温比多年平均值升高0.7℃,比气温最低的上世纪70年代升高1.5℃。近60年,酒泉市降水呈波动性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酒泉市年均降水量50毫米左右,到2000年达到80毫米,尤其是21世纪以来,降水增加明显,近1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00.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77.0毫米偏多31%。敦煌市近10年降水量为52.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39.9毫米增加31.8%。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酒泉市大于等于10毫米的降水日数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天。2019年6月20日,酒泉降水量达79.6毫米,突破建站以来日降水量极值——1983年8月4日降水量44.2毫米。2019年7月6日和17日,日降水量分别为18.9毫米和17.9毫米。像去年6月20日,酒泉市区一日降水量相当于年降水量的90%,这说明极端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酒泉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李红英指出,从酒泉市近60年气候变化看,虽然降水有所增加,但酒泉市年均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这个增加的降水量可谓杯水车薪,因此把西北暖湿起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眼下变暖变湿的时间段还非常短,不足以改变西北干旱的气候。现在有暖湿这个趋势,可以说是暖湿化,但不等于暖湿,也不等于已经暖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