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复旦和交大:同根一脉,相爱相“杀”( 三 )


复旦早有演剧传统。1915年,校同乐会就排演过德国名剧《社会钟》。1925年,复旦新剧社成立。第二年,外文系教授洪深将它改名为“复旦剧社”。洪深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南洋校友。他于1906年入学南洋中院,1909年就读上院工科,后赴哈佛大学转攻戏剧专业,1923年到复旦任教。
复旦剧社诞生,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它已远远超出了“学校剧团”的概念。除了洪深担任过编、导、演外,当年国内一流戏剧大师几乎都到过复旦剧社:欧阳予倩、应云卫、李健吾和朱端钧等担任过编导;田汉、曹禺、顾仲彝和余上沅等则先后应聘到校执教;著名影剧明星袁牧之、王莹和李丽莲等也客串过演出。在复旦剧社,走出过像沉樱、马彦祥、凤子和吴铁翼这样的著名戏剧家、电影艺术家。
 复旦|复旦和交大:同根一脉,相爱相“杀”
文章插图
凤子剧照
与复旦一样,交大也早有演剧记录。1921年,南洋学生演剧团体新剧股成立。到1929年,新剧股共举行过20次公演,先后排演过多部话剧。不过,这些演出,主要由学生演员担纲,剧中女角色也大多由男生扮演。当年在交大,男生演员人才济济,徐宗蔚曾应邀到上海戏剧协社排演话剧《威尼斯商人》;秦绍基则被喻为交大“戏剧天才”,在《怒吼吧!中国》等剧中担任主角……然而,他们毕业后,都未走向戏剧,或成为戏剧家。
 复旦|复旦和交大:同根一脉,相爱相“杀”
文章插图
交大话剧社部分成员合影(1936年摄)
也许囿于工科环境,交大演剧的缺憾,还在于缺少女演员。1932年11月,交大话剧社改选成立。据当年《交大周刊》报道称:“本校新剧社时,因缺乏女演员,致该社停顿,故此次对于话剧社,尤以郑重精当出之,务求所选女演员,一切表演,惟妙惟肖。”一位交大话剧社成员曾撰文呼吁:“女演员的缺少,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大缺点吧!也不知为了什么,演剧似乎对于我们交大的女同学引不起兴趣来……在这晴朗的天气里,我们至诚的请女同学参加。”(钱家骐《今后交大话剧社的方针》)
1935年12月,为迎接交大40周年校庆,交大话剧社在工程馆开会,决定排演话剧向校庆献礼。不久,黎照寰校长亲自选定了校庆剧目:《委曲求全》(李健吾译)和《日出》(陈凝秋编剧)。据当年《交大三日刊》介绍,这两部戏拟聘请应云卫、欧阳予倩和袁牧之任艺术指导(后来由复旦剧社吴铁翼也加盟指导),男演员清一色交大学生担任,“女演员拟从露西、凤子、白波、蓝苹中选一人担任《委曲求全》中之王太太。”最终确定,由凤子扮演王太太,黄蒂扮演《日出》中的母亲。
凤子和黄蒂,都来自复旦剧社。凤子原名封季壬,时为复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早在两年前(1934年),复旦剧社就演过《委曲求全》。当时凤子初出茅庐,在导演应云卫指导下,把费尽心机迷惑校长的王太太演得活灵活现,后来该剧在卡尔登大戏院一亮相,她即成为当红明星。此次到交大再演王太太,对凤子来说驾轻就熟;黄蒂也是复旦学生,曾在复旦剧社首演的《雷雨》中饰演过鲁妈。陈凝秋编剧的《日出》是一部抗日剧,描写一位贫苦母亲在家破人亡之际,毅然将仅剩的次子送往抗日前线……这个角色压抑、悲壮,非常适合擅演老年女性的黄蒂。
 复旦|复旦和交大:同根一脉,相爱相“杀”
文章插图
黄蒂在《日出》中饰母亲
1936年4月,《委曲求全》和《日出》在交大校庆典礼上隆重献演,获得空前成功。交大学生奔走相告,热议纷纷。他们这样评论凤子:“她的表情很深刻,演起来楚楚动人……她是广西人,但是,说出话来,那两句地道的京腔真要使我们生长在北平的人退避三舍呢!”(《交大话剧社特刊》)同时也高度赞赏黄蒂:“你看她那份儿不慌不忙颤抖的举动,使你感到十二万分的同情。”(《交大三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