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范江明:复活“千年翠色” 助力乡村振兴】瓷土随转盘飞速旋转,双手娴熟地又拉又挤,一个个新瓷坯逐渐成形……近日,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附近新开了一家越瓷坊,内设有“国家级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嵇锡贵大师”工作室、越窑文化展厅、越窑陶艺体验馆、秘色瓷工作室和青瓷展卖厅。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会在此驻足观赏,了解作坊如何“复活”老祖宗失传的青瓷制作技艺,对陈列的明彻如冰、温润如玉的展品,更是爱不释手。
“能不能现做现买呢?”常有游客在这里跃跃欲试,希望能亲手参与青瓷制作,并将作品带回家。看到大家兴致十足的样子,坊主范江明沉吟片刻,笑着回答:“马上带回家是不可能,因为青瓷烧制成品需要两周以上,制作精良的作品需要更长时间。”
范江明解释说,越窑青瓷制作工序多达72道,一般要经过选土、碾磨、淘洗、过筛、陈腐、打浆、过滤、揉泥、拉坯、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窑、烧制等,其中,瓷土(石)的选取、釉料的制作、成型与烧制,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你用的原料是就地取材的吗?”游客又问。“我用的正是余姚本地的瓷土和河姆渡当地的草木灰釉料。在这里,既便于我采集烧制越窑青瓷的主要原料,烧制氛围也更能符合越窑的条件,制作出来的作品也越发古朴大气、典雅厚重。”
文章插图
范江明正在拉坯
越窑青瓷始于东汉,盛于唐代,止于南宋,已有千余年历史。作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的制作更为复杂,范江明介绍说,瓷土要经过专门的粉碎、淘洗、腐化、捏练等流程,使其达到较高的“玻璃化程度”;上釉前,要把釉料提纯,并改良施釉方法。然而,秘色瓷烧造也不是让瓷器直接接触炉火的,而是将秘色瓷瓷胎装入瓷质匣钵装烧,一器一匣,并以釉水来密封匣与盖之间的缝隙。最后,通过对炉温的控制,才会出现陆龟蒙在唐诗《秘色越器》中所形容的“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效果。
文章插图
范江明作品
为了传承和弘扬青瓷文化,恢复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范江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1973岁出生的他,外出逐梦青瓷期间,拜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嵇锡贵为师,以“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精神自勉,潜心学习越窑青瓷、秘色瓷的研究、烧制和开发,逐渐掌握了瓷土采集、原料提炼、釉料配方、作品设计、拉坯造型技术,成为首届省工艺美术优秀人才、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范江明纯正的草木灰釉作品,不仅在有关部门的重要会见、大型会议上频频出现,还“远赴”世界各地,成为宁波文化的重要礼仪“大使”,并获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银奖、宁波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产品创意优秀奖、最具余姚特色旅游商品等。
文章插图
范江明作品
去年4月,范江明越窑秘瓷工作室在余姚市梨洲街道揭牌成立,前来祝贺的河姆渡镇领导向他发出诚挚邀请,告诉他家乡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特色文化支撑,希望他回乡助力,促进青瓷文化产业与河姆渡旅游融合发展,让古老艺术在河姆渡畔“东山再起”。
范江明深谙,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大量黑陶,虽然陶器与瓷器使用不同性质的黏土为原料,但陶与瓷一脉相承,中国人在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后在漫长的制陶过程中积累经验,才发明了瓷器。据考证,余姚曾是越窑青瓷的主要生产地。
于是,有着浓重家乡情结的范江明,就将工作室迁至余姚浪墅桥古村落,在当地、镇村的支持下,打造了这个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越瓷坊。这里集旅游、体验、研学、科普、研发、生产、销售、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其中河姆渡旅游文化产品尤其受欢迎。
- 对话非遗人:赫哲族传统服饰
- 非遗年画进社区 传统文化迎新年
- 凉州区永昌镇:非遗传承从培养“娃娃徒弟”开始
- 【非遗五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 【节目预告】让昆曲回归松江让非遗绽放光彩
- 向阳生长--陀乐乐团的非遗世界音乐之路
- 剪红纸,迎新春,天元中学举办非遗剪纸活动
- 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 操明花:传承非遗文化 唱响徽州民歌
- 在浙南产业集聚区:遇见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