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鹿鼎记:金庸有3处暗示,康熙去五台山找爸爸,目的不并纯粹


 鹿鼎记|鹿鼎记:金庸有3处暗示,康熙去五台山找爸爸,目的不并纯粹
文章插图
微妙的帝王心理关于康熙与顺治的微妙关系,在武侠故事中多有展现。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中写的就很尖刻且犀利,说康熙得知顺治未死而是在五台山出家,于是他亲自上门把顺治老爹给悄悄地弄死了。虽然写的很令人震撼,但是想到皇权至上的问题,也就觉得这一情节再合情合理不过。金庸在《鹿鼎记》中对康熙与顺治也有一番精彩的描写。不过在他笔下,康熙貌似很孝顺,还说要迎回父皇。父子俩在五台山上见了面也都是泪流满面,浓浓的父子情,韦小宝这个戏精也是跟着嚎啕大哭,很会渲染气氛。皇权之争血流成河,历来都是如此。即使不太了解的,想到唐太宗搞的玄武门之变也就秒懂了,权杖面前哪有什么亲情存在!梁羽生写的就很正统,金庸是在为了一味美化康熙而故意唱反调吗?难道金庸的历史观中认为亲情超越皇权?不是的。其实关于皇权与亲情的问题,金庸与梁羽生是一致的,因为那毕竟是事实,是否认不了的,史书上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只不过,金庸的笔法很春秋,他写的很温和。书中至少有三处暗示表明,在康熙眼里,皇权是第一位的,是超越亲情的。他嘴里的要迎接父皇回宫是很有猫腻的,目的并不纯粹。金庸的三处暗示第一处暗示。康熙从韦小宝嘴里得知自己的父皇没有死,心情非常激动,具体是怎么样的一种激动,想必各人各有各的看法,最好理解成是一种复杂的激动。康熙让韦小宝先去五台山探路,去侍奉老皇爷。在康熙来说,谨慎起见,自然是派个心腹去验证一下顺治老皇爷是否真的是在五台山出家。他嘴上说自己本来应该亲自去的,但是因为假太后毛东珠的存在,使得他不敢轻易离京。因为传言的真伪不能确定,康熙作此打算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等韦小宝回来报告,康熙已经明确知道顺治老皇爷确实是在五台山出家了,而且还得知老皇爷被喇嘛围攻,身处危险之中,但是呢,康熙虽然震怒于喇嘛的以下犯上,但是他依旧是坚持要坐镇京师,只是派韦小宝去少林点将之后再去五台山保护老皇爷。而且去保护老皇爷不仅是康熙的孝心,更是他的担心,他担心顺治被喇嘛控制,他自己也要处处被动了。这其实已经透露出康熙的心迹,坐稳皇位握紧权杖要比去保护老皇爷更加重要。第二处暗示。康熙在五台山见到了顺治,父子俩相拥而泣,父慈子孝,画面感人。洒泪之后,康熙与顺治在屋内有一番密谈。韦小宝在外面守卫,不许人靠近,他自己也不敢偷听。密谈完毕,康熙出来跟韦小宝谈心,说起老皇爷说以后再不相见,又哭了一场,哭完之后康熙就开始畅谈治国理想。画风转变的实在有些快。这里可以看出,康熙的侃侃而谈是心中很舒畅。这个“舒畅”并不是因为哭爽了,而是因为得知老皇爷顺治是铁了心要做和尚,他的皇位没有威胁了。康熙此来五台山的目的其实主要还是确定顺治老皇爷的态度,现在他放心了。
 鹿鼎记|鹿鼎记:金庸有3处暗示,康熙去五台山找爸爸,目的不并纯粹
文章插图
再有一点,之前康熙一直有顾虑而不敢轻易离京,现在怎么敢跑到五台山上来了呢?因为他现在已经彻底实现了“皇权在握”。一个表现就是,他把假太后也带到了五台山。假太后明知顺治老皇爷在五台山,却也老老实实的没有敢折腾,说明假太后已经被康熙限制了行动自由。能把假太后牵着鼻子走,康熙确实已经羽翼丰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顺治老皇爷想回去再做皇帝,恐怕也由不得他了吧,因为康熙已经“大权在握”。康熙得意之下,心中对顺治爷的教诲也是很有些不以为然,直接流露出的意思是,我做皇帝比你要高明的多,什么形势不利就退回关内,都是不可能的事,这汉人的江山我是坐定了的。第三处暗示。假太后毛东珠作为钦犯被押到跟前,康熙一见之下感慨万千。其中就有说到,康熙觉得若不是眼前这个女人的一番操作,自己哪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因此对她反倒是心存感激。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康熙在大权在握之后才愈发感觉得做皇帝真是太好了,只有皇位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这就是康熙的“皇权至上”心里的一个直观表现,进一步也可以得知,他当年要迎回老皇爷并不是要把皇位让给老爹继续做,顶多也就是迎回皇宫就近“看守”,稍有不利,可能也是跟梁羽生设计的一样,背后去捅上一刀。金庸的高明从这三处暗示来看,金庸笔下,康熙心中也是皇权至上,亲情都是靠边站。不过呢,金庸在写出这一点的同时,也给了康熙人性上的挖掘。康熙八岁登基,失去了父爱,又受了鳌拜很多年的欺负,现在突然见到老爹哪有不大哭的道理,这是人之常情,即便皇权至上的心理作用下也是不能全部抹杀的。相比来说,梁羽生笔下的康熙只有皇权作用下阴暗狠辣的一面,金庸笔下的康熙则有复杂性,显然后者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