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极为悲催的一幕,一场瘟疫,将“建安七子”悉数打尽


 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极为悲催的一幕,一场瘟疫,将“建安七子”悉数打尽
文章插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很有影响的流派,即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是指建安年间至魏明帝这段时间,在文坛上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主要有“三曹”和蔡琰等。
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臆,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时候又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
但不管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作品都意境宏大、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文学史上又把这种创作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建安文学的兴起,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极为悲催的一幕,一场瘟疫,将“建安七子”悉数打尽
文章插图
关于“建安七子”之称,最早是由曹丕所定论: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在魏明帝这个叙述中,把孔融列为第一。但这恐怕是按岁数排列的,因为七人之中孔融生于公元165年,是七人中岁数最大的。要按各自的文学成就来说,王粲应该列为第一: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当然,我们在这里争论谁能排第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充分说明他们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极为悲催的一幕,一场瘟疫,将“建安七子”悉数打尽
文章插图
这七子之中,只有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被曹操罗列罪名,将其杀害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因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所以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这七个大才子,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特殊的贡献。而创作风格来说,还各有特色,取得不同的文学成就。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同时诗、赋、散文号称“兼善”;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赋皆能;应玚亦能诗、赋;刘桢则在五言诗的创作上有独特贡献。
当然,“七子”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共同的特点,要不然后人不会把他们归之于一个类别。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有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极为悲催的一幕,一场瘟疫,将“建安七子”悉数打尽
文章插图
曹操父子也是文学爱好者,自然和建安七子都有惺惺相惜之处。
曹操一生都在四处征战,无暇顾及其他;可是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有的是时间,所以和建安七子来往密切,关系非同一般。
后来世事变化,孔融因政治观点的不同,同时也是由于文人的狷介,从而得罪了曹操,致使全家被杀。
孔融的被杀,的确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孔融不光文采出众,他更是孔圣人的后人,曹操当年杀他,那是要留千古骂名的,一个孔融也是太咄咄逼人,另外也说明曹操是下了极大的决心的。
 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极为悲催的一幕,一场瘟疫,将“建安七子”悉数打尽
文章插图
七子中的另外一子陈琳,当年他投靠了袁绍,“官渡之战”前,奉袁绍之命,书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于是陈琳写了名篇《为袁绍檄豫州文》。
陈琳在檄文中列举了曹操很多罪状,将其祖宗三代都翻出来痛骂一通。据说当年曹操看完檄文,吓出一身冷汗,正在发作的头痛病都好了。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活捉了陈琳,气愤的说:“你还敢来见我!当初你写檄文,数落我的过错也就算了,却连带上了我的祖宗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