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幼儿园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这个可以有
据报道 , 江苏常州市钟楼区五星幼儿园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 通过给死去的皮球虫办一场葬礼 , 让孩子们观察生命 , 品味离别和失去 。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 不少家长自发在朋友圈晒图、晒感想 , 引起网络热议 。
文章插图
这是一个颇为暖心的新闻 。 每日相伴的昆虫突然死亡 , 由此启动关于“死亡”的生命教育 , 可以看出这家幼儿园老师非常用心 。 在整个过程中 , 老师充分引导孩子们思考到底什么是死亡 , 并经过一番讨论 , 非常正式地给皮球虫办了一场葬礼 。 其间 , 既有童真童趣 , 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 。
死亡教育 , 在我国是相对缺乏的 。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 , 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在很多人眼里 , 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 , 是需要回避的 。 由此 , 也形成了很多禁忌 , 如春节等重大节日不能说“死”字 , 买房不能买带“4”的楼层 , 等等 。 因为恐惧 , 因为避讳 , 人们自然不会大大方方地和孩子们谈论死亡 。
但死亡 , 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地发生 。 据统计 , 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 , 换算下来 , 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 今年以来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病毒”“隔离”“死亡”等高频词始终萦绕在我们身边 。 这 , 就是孩子们必须面对的真实世界 。 如何看待死亡 , 不是停留在书面上的哲学问题 , 而是孩子们日常生活必然遇到的现实问题 , 可能是在一场亲友的葬礼上 , 也可能是在看到一则青少年自杀的新闻时 。 承认死亡的存在 , 认识死亡的真相 , 是孩子们必须要上的一门课 。
文章插图
也有观点认为 ,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太小、认知有限 , 跟他们谈死亡没有用 。 据儿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 ,3~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 , 存在3个阶段:一是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 , 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二是认为有些人 , 比如英雄、幸运的人 , 是不会死的;三是认为死亡不可避免 , 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 。 这套认知理论 , 证实了孩子会主动观察生命迹象 。 所以 , 与其小心翼翼、讳莫如深 , 让孩子自己去揣摩这件事情 , 倒不如开放地、诚实地讨论死亡 ,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 , 引导他们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
现实中 , 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 很多人都认同 , 但问题在于 , 人们并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 当孩子们问起“什么是死亡” , 家长们常用的说辞要么是“睡着了” , 要么是“看不见啦” , 再不然就是“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 最糟糕的 , 莫过于直接扔一句“你长大了就知道啦” 。 这都算不上特别合适的回答 , 试想下 , 如果孩子把睡着等同于死亡 , 那是多么恐怖的事 。 死亡教育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 , 过于直白不行 , 过于隐晦也不行 , 既不能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 , 又不能让他认为死亡是一件容易甚而好玩的事情 , 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并不容易 。
文章插图
在西方 , 死亡教育有一个相对系统而专业的体系 。 比如 , 英国自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 , 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 , 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德国实施了“死亡的准备教育” , 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 。 这些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科学合理设置死亡教育教程 , 把死亡教育纳入现有教育体系 , 应该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 。
如生命教育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所揭示的 , 人生就像一片叶子 , 由春天的嫩绿 , 到夏天的生机盎然 , 再到秋天的橙黄、枯萎、最终还是要归于大地 。 如何看待死亡 , 其实就是如何看待生命 。 上好“死亡教育”这门课程 , 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 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 。 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 , 生时珍惜 , 敬畏生命;死时淡然 , 无悔岁月 。
- 小区幼儿园一学期学费8000算贵吗?看完评论,腰带又勒紧一圈
- 幼儿园举办“互换礼物”活动,百元玩具换回旧玩偶,宝妈坐不住了
- 幼儿园“工资条”火了,负责后勤的宝宝收到1元工资,父母欣慰
- 公立幼儿园大班成“空班”?超前教育危害多,别让你的焦虑害了娃
- 警察叔叔在我身边:莱山第二实验幼儿园开展警官进校园活动
- 东营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垃圾分类大行动
- 辽河幼儿园开展反对餐饮浪费主题的活动
- 有一种温暖,叫“在幼儿园”
- 宝宝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新手父母别慌,看这3点便知
- 梧桐湖新区第一幼儿园举行生活自理能力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