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苏轼,是爱其诗,更爱其豁达通透的性格。而这里,我要说的是苏轼的另外一面。苏轼是诗神,也是能臣。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0年)四月,苏轼请求外放,于是,在杭州通判的位置上,度过了很恣意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苏轼依依不舍地惜别杭州,赴密州知州。
密州是个十分贫穷的偏远的小地方。但因为苏轼的到来,在中国诗歌的殿堂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底, 苏轼调任徐州。在密州也就整两年的时间。
风流倜傥的男神苏轼在杭州的日子那是相当的惬意,但一到密州,蝗虫就劈头盖脸地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但诗歌男神苏轼也不含糊,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写出了十分漂亮履历。
文章插图
一、灭蝗灾,太守初建功
是朝廷知道密州有旱灾、蝗灾,故意将苏 轼派到这里来,还是上天要考验苏轼,派了蝗虫来为难他?不管什么原因,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妇弃儿满地。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写下了《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其中有“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之句,从中可见苏轼对灾民的痛苦感同身受,深感自己虽腹藏万卷,却无力帮助百姓摆脱蝗灾之苦。
苏轼令人佩服的不是他将灾民的痛苦和自己感受写进诗歌中,而是他只作为一方行政长官的执行力。他下马之始,就着手治蝗。他顾不上去衙门,就来到蝗灾最严重的地方,直接现场办公。带领官员百姓,群策群力,通过“百日会战”,将蝗虫消灭干净。
这真是“胸藏万卷书,脚踩一方土。任他蝗灾狂,太守将它驱。”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文章插图
二、求下雨,许愿封侯兼修渠
苏轼到密州第二年,又遇春旱。苏轼明白,如果把不能制住旱灾,蝗虫又会卷土重来。只有下雨,才能解开这个结。
于是,苏轼率领求雨的队伍,来到事先选好的常山求雨。苏轼给山神封官许愿,虔诚祷告。许是苏轼出众的文采和一心为老百姓着想的精神打动了山神,求雨的队伍还没有回到县城,大雨就滂沱而下。旱情缓解。后来,苏轼又求雨几次,皆是有求必应。苏轼大喜,修葺山神庙,请来“润民侯”的封赏。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密州干旱问题,苏轼率领百姓兴修水渠,引山水灌溉,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真是“求雨得雨降甘露,诗神太守真有面。修渠引来山泉水,百姓安居也乐业。”
文章插图
三、捡弃婴,太守慈心爱黎民
多年的蝗灾旱灾,致使百姓生活艰难,日子过不下去了,便将刚生的婴儿丢弃。苏东坡到密州后,出门所见,一片荒凉。他的粮食不够吃,每天吃些枸杞、菊花及野菜充饥。于是公务之余,他天天和同僚到城边荒废的菜园挖野菜吃。有一次,苏东坡和同僚沿着城墙根挖野菜,忽然,在一丛枸杞中发现了一个用破布包裹的弃婴,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他心痛地抱回府内抚养。他从当地官员口中得知此地有弃婴陋习,于是他下令州府官员到野外捡弃婴,自己每天去野外循城捡拾。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40名弃婴。
当时,北宋政府从常平仓和免役钱中抽出一部分救济款,赈济无法养家的贫民,称为“劝诱米”,苏东坡派人清查该米,每个仓库节约出“劝诱米”余额达上万斤,他把这些“劝诱米”另外储藏到仓库中作为救助弃婴的专用粮,同时把捡来的弃婴寄养在百姓家,每个弃婴每月发给6斗(45公斤)粟米。一年之后,弃婴与寄养的百姓皆建立了亲情,不再流离失所和暴死野外,通过这种方法,苏东坡救活了几千个弃婴。
- 牛年春联七言对联大全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今日大雪,以“雪”为主题的微信图文如何排版?
- 才华了得,却因私生活遗臭万年的历史名人!
- 比兰亭序早一千年的书法长什么样 稀世国宝毛公鼎告诉你答案
- 跨越54年的三代孙悟空,化妆的与穿裙子的,哪一个是你的童年?
- 这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都可从金融危机中找到答案
- 安利4部末世文,囤货少女和傲娇少年的末世生活
- 矗立400多年的甲秀楼
- 元朝曾有97年的历史,但为何少有人提及?这3点原因,后人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