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视角这个问题应该说不太严谨。古人和大缸这个两个概念太大,反正明朝以后,基本上你能看到的直径接近2米的大缸都可以烧制出来了。现在是不常见那种大口径的缸了,因为已经不实用了。以前缸可贵,而且容易坏,所以普通人家用不起。即便破了,也舍不得扔,找个锔匠给锔起来,照常用。
文章插图
瓦缸怕拍,但是看到缸,人们又喜欢上去拍一下,听一听那金属般的回声。所以以前农村里怕缸破,通常埋一半在地里,这样放着稳,蓄水、储存粮食,都没有问题。而且这有个好处,以前口径越大的缸,缸身越容易瘪,越容易不圆润,影响美观。这放在有钱人家或许当次品处理了,但是一般人家会当个宝拿来用的,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原来缸为什么不宜太大。
文章插图
缸身并不是烧制之前做瘪了,而是因为缸壁薄,缸口粗,在烧制的过程中,因为应力的原因,次品率太高,所以古人奢侈不起。在明朝以前,也就是大口径缸流行之前,最流行的是瓮。瓮的物理设计实际上比缸更合理,因为“敞口为缸,收口为瓮”。因为瓮到了口上,开始往里收紧,这样对瓮壁的压力会小很多。
文章插图
大口径缸出现得较晚,并不代表刚也出现得晚,实际上缸出现得非常早,基本上在新石器后期,有陶土文化的时候,就已经有缸了,比如河南临汝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缸这个字出现得也很早,《史记·货殖列传》里就明确记载过这个字。之所以有宋朝之前究竟有没有大口径缸这个争论,跟马爷对“司马光砸缸”提出疑问有关。很显然“司马光砸缸”是一个文学语言,目的是为了押韵。因为《宋史》里明确记载的是“司马光砸瓮”。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实际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孩掉进去之后,不从缸口趴出来,而要把缸砸了。毕竟缸是开口的,而且缸口是缸体最开阔的地方,理论上更方便爬出来,小孩掉进缸里,水有浮力,是很容易扒住缸口的,基本上不太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文章插图
但是瓮就是方便理解了,因为瓮口是收口的,小孩掉进去,那是真危险,由于紧张害怕瓮口那么小,进去容易,出来难。加之瓮中有水,必须当机立断,砸破瓮壁,才能救出来。所以“司马光砸缸”肯定是错误的。但宋朝那会有没有大口径的缸呢?马爷也说了,至少宋朝以前没有大口径缸的文物被发现。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文章插图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