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犯|俗语:钱有三不借,礼有三不随,老祖宗传下来的忌讳,现代人常犯

常犯|俗语:钱有三不借,礼有三不随,老祖宗传下来的忌讳,现代人常犯】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俗语文化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接地气”。
俗语文化的这个特点来源,与它的诞生环境密切相关,它是来自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是老祖宗们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进行提炼,因此极其接地气,并且也很适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常犯|俗语:钱有三不借,礼有三不随,老祖宗传下来的忌讳,现代人常犯
文章插图
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经常出现的呢?一个是借钱,有同学找自己借钱,有亲戚找自己借钱,有乡亲找自己借钱,偶尔自己也会去找人借钱;另一个是随礼,朋友结婚了,这得去随礼,长辈过寿了,这得去随礼,邻居家做喜事了,这也得去随礼。
“钱有三不借”意为借钱的时候,不能够借给这三种人。
第二种是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这种相对不怎么熟悉的人不能借。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好朋友找你来借钱,但不是因为他自己的事情,而是因为他的朋友或者亲戚需要急用,但自己手里凑不够钱,于是找到你的头上。
第三种是承诺太高利息的人不能借。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对方能够给你很高的利息,那么就意味着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如果真的能够赚钱的话,那么肯定会有大把人赶着去借钱给他,为何要找你呢?因为你是跟他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吗?很多时候你贪图那个所谓的高利息,其实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
“礼有三不随”意为在随礼的时候,有三种随礼不必去。
第一种是没有给你发邀请函的。这个应该没必要太多解释,人家办酒席,那自然是广邀四海宾朋,但凡觉得需要到场的,都会发去邀请函。为何没给你发邀请函呢?要么是觉得与你的交情没到那个地步,要么是觉得与你的地位并不匹配,并且通常是觉得你的地位比自己更低一些,毕竟不管领导到不到场,大家都会发去邀请函的,下级则不一定了,在这种情况下自行前去随礼,只能宾主相视尴尬。
第三种是经常办酒席的。二月份孩子满月办酒,去随一次礼,三月份父亲生日办酒,再随一次礼,四月份母亲生日办酒,又随一次礼,五月份没人过生日,将自家房子刷一下,说是要进新屋,再办一次酒,那你还继续去随礼吗?我村里有人就这么干的,到场的宾客那是越来越少,最后连他亲戚亲房都没几个人去了,毕竟这种明显就是存心“捞钱”的。
老祖宗们传下来的这些古老教诲,凝聚着自己全部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能够很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像“钱有三不借,礼有三不随”这句俗语,也是如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但人性依然没有改变,这句俗语也还没有过时。
参考资料:《雅言与俗语》、《俗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