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这么夸赞过一位人物:“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
这其中“元帝”指的就是汉元帝刘奭。班固说刘奭虽身为皇帝,但是其才艺众多,不仅通史书,弹琴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刘奭的这些造诣却跟成为皇帝后的所作所为显得格格不入,而被人们称之为昏君。因此人们就会产生很大的疑问,为何在学术上有如此造诣的人却不能治理好一个王朝?
文章插图
儒家思想太严重
其实这一切都跟汉元帝刘奭从小的经历和儒家思想文化以及感情经历有关联。在刘奭还是太子时期,曾被评价:“柔仁好儒”。根据《汉书》载:“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刘奭在看见父亲刘洵动不动就对那些刑法惩罚下属时,就说陛下你对这些大臣的惩罚是不是有点重了,应该采用儒生。汉宣帝顿时脸色一变呵斥道:“汉朝应有汉朝的制度,本就是王道和霸道一起采用,怎么能像周代那样使用德政呢?”随即又感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从这件事的发生可以看出,刘奭是个柔弱之人,且儒家文化已经深深的刻印刘奭的内心了。
文章插图
不仅如此,汉宣帝3年时期,刘奭的妃子司马良娣一病不起,临终前司马良娣对刘奭说:“我重病并非是我身体不好的原因,而是因为那些其他良娣嫉妒我得到了你的宠爱,在背地里诅咒我,我才会一病不起。”司马良娣说完这些话便去世了。这些话对刘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的刘奭对那些妾室都不宠爱了。也就表明,刘奭对这番话是有些信任的,而钟情良娣这种举动在,在儒家思想上被视为“忠”。
文章插图
软弱无能
当汉宣帝驾崩,刘奭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且在汉宣帝临死前,还曾留下三位大臣来辅佐太子。这三位大臣中就有儒臣萧望之等人,因刘奭也是儒家思想一派人,众人就认为儒臣的时代已经来临。随着萧望之等儒臣的身份和权势越来越高,就引起了另一位辅佐大臣史高的不满。私底下史高就联合宦官石显,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
萧望之立马上柬:“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
可由于汉元帝刚登基没多久,还不懂这些人情世故,就放任没管此事。正因汉元帝没管此事,导致儒臣萧望之被残害。本以为萧望之死后汉元帝会严惩那些害死萧望之的人,但却草草了事之后还重用这些人。从这点就能很好的反映出汉元帝无能的一面。
文章插图
信任宦官
《汉书》载:“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
当弘恭去世后,石显就被任为中书令,恰巧有赶上,汉元帝生病,不能亲自管理朝顶,于是乎在汉元帝的安排下,刘奭就将各种朝中事物交给了石显处理。这种做法就会形成宦官专权。石显掌权期间,经常借着皇帝这个靠山为非作歹,做了很多损害朝廷的事情。
《资治通鉴》曾这样评价刘奭:“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也就是说,刘奭太好忽悠了,以至于宦官掌权他还不去掌管和处置。这一点在皇帝专权的时代当中,乃为大忌。
文章插图
结语
以上种种事情,都能侧面的反应出汉元帝昏君的一面。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观念太过于严重,在儒臣萧望之被奸臣残害时,有着儒家思想观念的汉元帝刘奭不仅不作为,反而重用这些害死儒臣的人。对于宦官石显居然用自己的儒家思想去认为宦官既然没有家庭,就排除不会有外党的因素。但石显在背地里联合那些太监和大臣来掌控朝廷,汉元帝却没有发现此事。由此可见,一个才华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治理好国家。
- 世界顶级科学家姚期智:71岁放弃美籍,如今已回国培养顶尖人才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宋氏三姐妹是其后人
- 法国史学家笔下的宋徽宗
- 考古学家打开雷峰塔后,在地宫下发现一件宝贝,终于解开千年谜团
- 蒙面青铜是何方神圣?考古学家揭开古蜀文明神秘面纱!
- 她是中国首位女历史学家,丈夫死后写了一本书,毒害中国女性2000年
- 15部全球科学家一致推崇的硬科幻电影
- 北宋最牛的科学家,通晓天文地理,留下一本遗作,间接改变了历史
- 流传了千年的名将,史学家却称史无其人?遗作出土后,专家尴尬!
- 中国天才美女科学家,32岁获得千万大奖,放弃国外高薪回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