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在昨天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四个时间坐标”与“五个空间坐标”,今天我们还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
文章插图
准确的说“中国”这个概念是在商周之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也是中华文明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但在我们日常接触中“中国”这个词太过空泛,更多的则代表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现在我们既然要讲中国历史就很有必要对“中国”这个词进行梳理。
文章插图
“中国”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应该是在周朝第二任君王周成王时期,当时周成王兴建洛阳,一个叫做“何”的贵族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于是命人铸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于公元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今天被称为“何尊”。
“何尊”的底部铸了约一百多个字,里面就有“宅兹中国”的字样,意思是说:要住在“中国”。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周天子不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吗?为什么还要说住在“中国”呢?这就牵引出“中国”古代涵义与现代涵义的差别了。
文章插图
在现代“中国”是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是国家的名字,也可以指代具体的土地。在古代“中国”代表的则是“天下中央,世界中心。”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代所指的“中心”并不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古人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概念将“文明与野蛮”区分开来,并且明确文明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而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就是“中国”。
文章插图
周代所谓的“中国”应该是在今天中原大地,后来随着历史发展,这个地理范围才逐步扩大。所以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区分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区别。
这个区别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晚清时期中国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海战,战争过后中国作为失败的一方,不得不签署马关条约。有趣的一幕就在双方缔约的时候发生了,大清这边称呼自己为“中国”,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干,他们说:“现在你那么落后,怎么还好意思叫‘中国’,我们才是‘中国’。
文章插图
要知道,马关条约是发生在1895年的事情了,马上进入20世纪,人们对“中国”的概念依旧保持着”古代中国“的涵义,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对于文明的理解,并不专属于某一群人,而是所有人,只是在长时间里中原文明的文明水平最高,所以人们都称呼我们为“中国”。
一旦我们发生变故,中原文明辐射圈的其他种群就会马上跳出来自称为“中国”,这就是理想普世主义。
【 中国|国史粗讲:“中国”的古代涵义与现代涵义有什么区别?】今天留给您的思考题是:“中国”这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给您一点提示:这一切都在商周之变中可以获得答案,欢迎评论。#历史#
文章插图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