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宁昊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俺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呔……
因了这首左权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的缘故,我一直把左权定格为一幅图画:早春三月,料峭寒风,崖畔山桃,红云半卷,于万物萧索中风姿摇曳,一树独放……
其实,除了开花调,左权这个地方留给我的印象还有抗日民族英雄左权将军以及左权县盲人宣传队。
左权开花调久负盛名。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一项。在开花调中没有什么是不能开花的——石头能开花,玻璃能开花,烟袋锅也能开花,拖拉机还能开花。这也是左权开花调得名的缘由。
左权开花调的艺术表现手法明显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借物抒情、寓情于物。比是类比、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再言此物。比照一下即可看出二者的关联。如《诗经》中的关雎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等。再看左权开花调:谷地里带高粱不一般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见你好,烟袋锅抽烟一点点明、小酒盅盅量米俺不嫌你穷,樱桃好吃树难栽、有了心思慢慢来,阳坡地的玉茭背阴地的谷、甚时候想你甚时候哭, 择一回眉豆抽一回筋、搭一回伙计伤一回心,等等。记得十六七岁时,在与同学聊起民歌的诙谐幽默、生动传神时,赞叹不已,笑个不停。
诗歌艺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而民间艺术却又传承着传统文化最纯正的基因。《诗经》中最为动人的《国风》、汉魏六朝时的乐府诗和无名氏诗都是来自于民间,也都最为生动传神。一到六朝末期,沈约发明四声,平仄格律一限制,诗歌便为文人专有,虽然规整高雅,但却少了许多生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邪”即为真实、真诚、真挚,不做作,不虚饰。诗言志,言志即表情达意。这样说来,左权开花调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内容,与古体诗是相通的。民歌山曲其实是音乐化了的古诗。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最后一句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说明诗是可以歌咏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序山歌》中说“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为什么民歌不假?他的理由是“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而吾籍以存真”。注意,是不屑假,也就是不值得去假、没必要去假!
诗在宋朝为什么不如唐朝发展的好?原因之一是到了宋朝理学的兴起,让人端庄有余、活泼不足。特别是由于推崇封建礼教,极大地束缚和限制了人的思想和手脚,写诗作文都得追求个意义。其实,诗文哪有那么多的意义可以体现?并且也没必要篇篇都须有意义!所以,宋朝写不出浅显晓畅、活泼灵动如“床前明月光”,劲健昂扬、穿空破云如“晴空一鹤排云上”,沉郁顿挫、感怀家国如“国破山河在”的诗句。最大的区别是宋诗不如唐诗直抒胸臆、吐露真情!因此,宋朝转而发展了诗余(长短句),形成了词的鼎盛。到了元朝,就出现了更加口语化的曲。左权民歌也是发端于元朝。再到了近现代,白话文的出现,更加让文学口语化、大众化了。因此,我有时觉得学诗可先从打油诗、汉魏六朝诗和民歌山曲入手,甚至是儿歌童谣。这样既学得快,又不枯燥。
开花调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太行深山里的左权人对生活、命运、苦难的抒发和宣泄,记录着卑微生命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左权开花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左权民间盲艺人。
这些盲艺人为了生存,跌跌撞撞蹒跚于太行山里1700多个山庄窝铺的羊肠小道上,在愉悦着山民的同时,也存活着自己。开花调就是他们赖以存活的饭碗。正是为了生存的缘故,他们对开花调的传承、延续才最为执着、最为真诚、最为原始、最为完整。上天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的。命运往往看似残忍,却也尚存公平。他们两眼虽然失明,双耳却更加聪敏。因为看不见,他们在歌唱时才心无旁骛、神情专注,向天而歌、毫不做作。他们无所谓演,只是在唱。他们不需要顾忌旁人的脸色,也不需要搔首弄姿、卖弄风情、刻意讨好。他们在为自己歌唱,在用心歌唱。所以,他们的歌声充满真情,动人魂魄。
- 诗词:翻山越岭去集上,翁背鸡来婆携鹅
- 张丽华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 重生宠文重回堕胎日,她果断倒掉堕胎药,生下双胞胎,军长乐开花
- 农谚“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有依据吗?古人:开花后很“可怕”
- 让洼淀文化开花结果留记忆
- 古代|李时珍言“令人欢乐无忧”,开花像扇子,人们常见,却不知其名字
- 拍摄|康熙年间的一幅古画,揭开花木兰真实面貌,专家:刘亦菲长得不像
- 夫多妻|解放后推行一夫一妻,那漂亮的姨太太怎么处理?现代人听了笑开花
- 道理|“竹子开花,马上搬家”,老祖宗为何这么说?有什么道理吗?
- 开花|新罗:山歌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里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