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惠文老师|【揭阳艺坛】如以衣钵更相传


 佘惠文老师|【揭阳艺坛】如以衣钵更相传
文章插图
明·倪允昌《光明藏》佘惠文书

 佘惠文老师|【揭阳艺坛】如以衣钵更相传
文章插图
巧夺天工佘惠文 作

 佘惠文老师|【揭阳艺坛】如以衣钵更相传
文章插图
明·周天球《墨兰》题款佘惠文书

 佘惠文老师|【揭阳艺坛】如以衣钵更相传
文章插图
民居系列之六郭晓林作

 佘惠文老师|【揭阳艺坛】如以衣钵更相传
文章插图
舍南舍北皆春水郭晓林作
揭阳是一个人文蔚茂之地,尤其书画艺术更是欣欣向荣,历代人才辈出,以民国时期为盛。历经淘洗之后,虽有短暂一段时间式微,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又有一代学人兢兢业业,在不断刨研传统的基础上继承、融合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做出创新,让艺术之树拔节升华,再创辉煌。佘惠文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佘惠文老师是在“百废待兴”的时期中成长起来的,潜心钻研的秉性使他能够很好地继承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精华,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格,成了当代潮汕书界一位标志性人物。难能可贵的是,佘惠文老师在流派林立的书坛面前始终让自己的书法植根于传统,取法于经典。托晓林兄之福,多次相伴拜访佘老,得以认真观摹和学习,他对篆、隶、草、楷、行等优秀传统碑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倾听老人家对艺术人生的精深见解,更是得益良多,也多次得到佘老相赠的行书小品,拜观佘老这类随手拈来的小行书,不少结字类《圣教序》,然而,取势用笔极具自家笔意,与世俗书家连绵不断的行草写法迥然有别,味之如同尊者讲道,娓娓道来,静穆而不乏灵动,端稳而不乏妍美,字字独立却倚侧引势,以大小错落取得变化,以粗细轻重显现节奏,舒展处尽展其势,内敛处不乏其韵,款款书来极为自然,犹如一股清泉从山间缓缓而下,也绝少火气和鼓噪,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观书如见人,仿佛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佘老待人至诚,语句谦和而平易近人的气息。
佘惠文老师|【揭阳艺坛】如以衣钵更相传】 佘惠文老师精于书法,温厚待人,乐于为青年人传道解惑,深受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品格和学养深深地影响着当地年青一代的治学取向,青年书画家郭晓林正是在佘惠文等老辈艺术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晓林兄是我近几年相知相识的道友,他聪慧正直、尊师敬友,以十分虔诚和积极的心态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秉承了佘惠文老师的品格和治学精神。然而艺术讲究传承,然后需要在传承中脱颖而出,方能算为“家”。近年来,他经常随画院到生活中去感悟大自然的物理和神韵,因其书法功底颇深,又有设计造境的长期积累,这使他能够不受客观物象所制约,以心中之境为重,眼中风物为照,情因景生,放笔直取,以一种超然于自然的形态来实现形式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并以此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从客观物象到主观表现,再升华到内心表达。晓林对榕树颇为偏爱,近年来多有此类佳作面世。在潮汕风俗中,古老的榕树是村落的“神”树,有“前榕后竹”之说,是吉祥的象征,榕树树体粗壮,虬盘节错,树冠如伞般遮天蔽日,用中国画的笔墨表达极具挑战性,正因为晓林的长处在于书法用线的表达和对复杂型体的概括重造能力,所以他笔下的榕树图也越来越精彩。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象,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晓林深谙此理,在榕树的创作中重视用笔的书写性和用笔带出的墨气,通过线条的长短轻重变化、墨块的枯湿浓淡冲积来体现榕树的质感和风格,他的日常工作是造型设计,这也是他的长处,因而在画面笔墨结构的表现上体现了各种笔墨形态、笔墨单位(疏密繁简)的排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通过对留白、疏密、呼应和结构的安排,而形成节奏与韵律。可以说,他以扎实的书法与西画功底融合,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画的用墨意蕴,又融合了西画的表现技法,他的大胆尝试正好提高了国画的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注入了艺术的新意,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