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网友开帖细数文物鉴定“穿越那些事儿”( 二 )


这则关于古董鉴定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关于“文物打开方式”的热议。不掌握一点文史知识,鉴定文物还真容易被蒙。但也有网友表示,“明大”提供的这些方法,还有商量的空间。比如雍正皇帝赐给田文镜的碗,虽然“内务府差办”跑偏没了边界,但“内务府”的“务”字,但不能单凭一个繁体或是简体的“外表”来判断真伪,因为“务”字在清代确有形同现在简体字的写法,现今简体字并非完全在当代独创。网友“搬砖工”戏言,“鉴定古董,我一般扫它上面的二维码。”
到底应该怎样鉴赏文物?
历史老师让你背书 不是白背的……
“如果真要考量文物鉴定的功力,《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得算上一个。”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教授表示,《红楼梦》中妙玉请宝钗喝茶的片段,便是一个小型的“文物鉴定现场”。附庸风雅的妙玉拿出了两只杯子,“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这个相当有来头的古玩,被宝钗一眼识破,从妙玉手中接过便不吭声了。凭着宝姐姐的阅读量,不可能不明白“元丰五年”对于苏轼来说意味着啥。那时候的大才子苏东坡正是被贬谪的时候吶,怎么可能在“秘府”见到这么“高大上”的古董?很显然,是妙玉将赝品当做宝贝了。
不是所有人都像薛宝钗那样,有机会接触文物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隔着电视机屏幕去欣赏它。没有二维码给你扫的情况下,怎样判定你见到的文物有没有“穿越”?背好历史书,掌握好文物的诞生时间最为重要。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古装剧中最常出现的《全唐诗》,《大明王朝1566》里的胡宗宪带着本《全唐诗》等人,就是典型的穿帮画面。《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十人奉敕编校。曹寅奉旨刊刻,康熙四十四年三月编纂到次年十月。全书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胡震亨出生于1569年,比剧中的时间还晚)和清代季振宜《唐诗》为基础。对比一下时间,这不是“走错片场”的典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