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抄袭、搬运必究)
关于《红楼梦》的故事,观众们都已然十分熟悉。初识红楼的故事,人们只能够感叹其中的繁华与消逝,此外也是对爱情的感叹悲哀。只有在一次次的熟悉之中,才会渐渐探究到这背后复杂的矛盾性,它包括情感、宿命、人生,甚至是因果循环。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还有着一体双生的存在。正是复杂无比的矛盾性,构建了作品内容背后的强大与丰富,它的内涵也由此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最终形成一种极大的张力,由此吸引读者。多数人为红学所着迷,就是由于这个缘故,这为它成为千古名著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一部分人的认识中,这本书中浓缩了作者曹雪芹的一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一部自传。
书中宝玉曾经也是锦绣公子,经历家族的兴衰之后,最终走向了贫困潦倒。这样的一生,是作者本人曾经的真实经历,他也有过这样的富贵,最终他的寥落也是众所周知。为此,书中所描绘的上流阶层生活,他娓娓道来十分熟稔。尽管描绘逼真无比,但曹雪芹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理智。他并非是完全描述自己的故事,更多是用局外人的口吻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就拿宝玉来说,这个人物本身复杂性极重,而他是只能够存在于书中的人物。
文章插图
一,谈痴情与解脱
作品的感情深重是大众普遍都能够感受到的,而"解脱""痴情"的概念在主题中很是鲜明。从字面看来,它们属于对立的两派,但曹雪芹的高明在于他讲这两者融汇得很好,甚至在转换之间毫无缝隙。正是这种相辅相成的状态,使得作品本身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作品中描写很多的痴情,生活中大多的痴情儿女,在书中都得以窥见一角,这一方面展现了作品本身的丰富,一方面突出它主题中的情之"痴"。
《好了歌》的歌词暗示万物都"好了",这是一种显然的厌世表现,作品的痴情是真,但它同时传达的"解脱"也是开篇便点出的。对于这矛盾的两方,曹老并没有明确刻意去追求一个答案,他讲复杂的矛盾两面,结合到一起,产生了大观园之中的"众生万象"。"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皆空",痴情的全部似乎终究只是太虚幻境一场。而当现实到来之后,自然也就求得一个解脱。这一点宝玉最有发言权,他在贾府繁荣的时候乖乖当自己的富贵哥儿,后来面对贾府的破败,倒也是能够及时止损,迅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脱办法。
文章插图
二,谈深意的真假与否
除了纠结于情事与淡然撒手解脱之外,"真假"之说也是文章一直有所表现的。最明显的在于那句人人熟悉的"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这一句对联初看是极为浅显的,但到底何为"真"何为"假"文章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明。曹雪芹运用了同样的方法,没有直言其具体含义,而是将两者相交,使之融汇贯通,做到假时可真、真时又得以假。
作品中出现过一个与宝玉极为相似的人物,也叫做"宝玉",但在姓上有了"甄"与"贾"的区分。其实对待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并不必过于执着真假的问题,就连俞平伯先生也表示过,所谓的真人真事,是用假言村语表达出来的,这背后的意思很浅显,读者往往不去理会,反而笨笨地用对待谜语的态度来探究。因此读者们不妨把更多的精力都投注到作品中的意蕴上来,探究更多的奥妙远比原地看谜语丰富的多。
原先的甄宝玉在书中不过是个寥寥数笔带过的配角罢了,他不管是性格还是长相,都像极了宝玉。宝玉自己也在最初憎恶对方走仕途之道后,最终变成了对方,这就是一种对于"真假"的深刻描绘。这一点在钗黛二人身上也有所展现,众人眼中宽厚的宝钗会为了洗刷自己的嫌疑冒用黛玉的名头,黛玉尽管一向是爱吃醋的人,但在宝钗的开导下,却也能说出对方是"好姐姐"这样的话来。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是复杂的,她的性格在不同的部分会有着极为相反的表现。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红楼梦里,贾琏为什么老喜欢地位低下的女人这样分析你可赞同
- 红楼梦追星有多可怕你看看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悲惨境遇不言自明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