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盆景应慎用“残缺美”,看看你是不是中招过

残缺美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很多艺术门类中都能找到 。 如篆刻根艺、石供、盆景等被称为生命的文物一苏州盆景 , 是残缺美表现得较成功的一例 , 它桩干古朴苍劲 , 扭筋转骨 , 上部却爬绿挂翠 , 丰满生动而富有变化的树冠、枯残的枝干 , 变化有序的褐色水线 , 展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造化和强有力的生命意志 , 从而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崇高美感 。
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盆景应慎用“残缺美”,看看你是不是中招过文章插图
显然 , 在盆景中残缺美这一艺术表现形式 , 今后还会继续表现下去 , 但是 , 当前盆景界有的人在创作思想与选材上对残缺美似乎情有独钟 , 乐此不疲 , 虽由于派别和制作手法的不同 , 外形尚有差别 , 但整个基调却是以残缺为主 , 而且有的把残缺夸张到了极点 , 整个树相已荡然无存 , 在一个残存的树片上 , 仅有几片虚弱的枝条枯残的形式 , 是可以反映苍老和表现健康的内容 , 同时也能展现虚弱和残败 。 在一个雄壮的桩景躯干中 , 如果有较小比例的残缺 , 它能通过强与弱、新与旧的对比强化生命意志 , 反衬主体在风雨沧桑中的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 , 使整体艺术形象富有节奏感空间感和线条美 。 残缺的艺术表现对象之所以能给欣赏者以整体的美感 , 是由于这些艺术对象虽有一定的残缺 , 但它们仍然是紧紧维系在以雄健为主导的脉络上 。 如果相反 , 残缺被无端地夸大 , 整个树身百孔千疮 , 或残片弱枝 , 这就大大削弱了艺术的整体性 , 淡化了主题的气势 , 使主体美朝颓废和虚弱倾斜、转移 , 那么 , 艺术主体本身就变得支离破碎 , 只能给人以凄凉感 。 艺术允许夸张 , 但夸张要适度 , 否则 , 必然走向反面 。 目前 , 盆景界对残缺的表现 , 一是夸张失度 , 二是范围过宽 , 而且 , 作品还不在少数 。
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盆景应慎用“残缺美”,看看你是不是中招过文章插图
大凡谈到中国盆景的历史 , 总有人以盆景鼻祖而自傲 , 大谈盆景的“大好形势” 。 不错 , 这是事实 , 问题是 , 辉煌过的毕竟是我们的祖先 , 它属于历史 。 令人深思的是 , 洋人正是用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们的国门 。 盆景是从我国传入日本的 , 可就盆景的国际地位以及制作、养护、科学管理等方面而言 , 我们和日本相比是落后了 。 比较地看 , 日本盆栽的等腰三角造型 , 有其共同的通病—一树冠外廓线条过于简单 , 缺少韵律和节奏变化 , 树冠块面封闭得太死 , 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 , 显得臃肿而闭塞 , 但日本盆栽雄健厚重的气势 , 古雅的身姿 , 活泼端庄的神韵 , 且结构紧凑 , 线条明快 , 充满了生机和自信;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盆景表现得单薄的地方 。
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盆景应慎用“残缺美”,看看你是不是中招过文章插图
日本的盆栽选材较严格 , 一般具备下列条件为上品:树桩古朴、健康、无孔洞、无病虫害 , 树干从基部到顶梢由粗至细过渡得体 , 枝干分布匀称 , 叶片小 , 光质好 , 根部呈辐射状 。 以上选材标准奠定了日本盆栽健康的基础 。 而我们的盆景有人常以百孔干疮为古气 , 固执、片面地认为桩越老、越残就越好 。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表现枯木逢春的盆景 , 树干伤痕累累 , 上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枝叶 , 这种表现本身没有什么不好 , 问题是我们的盆景界 , 对残缺美这一表现方式显得过于钟爱 , 似乎成了某些人审美的第一选择 , 而对雄健奔放、生动活泼、充满时代精神的盆景 , 却重视不够 , 其实 , 表现古气 , 可以从皱裂粗糙的树皮和颜色、结构 , 枝干的长短和下垂、上升的角度 , 以及根、枝表皮颜色上体现枯、残虽能表现老气 , 但处理不好 , 也能产生颓度、病弱感加之枯、残桩生命脆弱 , 对培养长势和意境创作 , 都十分困难 , 故要成为永久艺术品 , 是难以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