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大方鼎(原称司母戊鼎)是当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后期(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它的身上,写满了中国商朝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装满了不解之谜。
文章插图
殷墟的发现使河南安阳一夜成名,各国学者接踵而至,这让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文物的重大价值,“探宝”一时间成了他们闲时最喜欢做的事情。1939年3月,武官村的一位村民吴培文在一次“探宝”中,发现了一尊巨大的方鼎。他偷偷组织了几十个人,暗中把方鼎挖了出来。然而,方鼎出土的消息传到了日军耳中。这之后,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6月,方鼎才重见天日,作为蒋介石60岁的生日礼物被运往南京。这个巨大的方鼎,正是闻名世界的后母戊大方鼎。
文章插图
2005年,大鼎回归安阳"省亲",已经83岁的吴培文在 殷墟 门口,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他一眼就认出大鼎来"分别时兵荒马乱,再见时国富民强"。老人一直觉得,保护了大鼎没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为大鼎的发现人和保护人,他被特许可以抚摸大鼎。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呈长方形,上有两只竖直状的耳,下有四根圆柱形的鼎足,鼎身多处布有密纹。据考证,后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商朝,这巨大的青铜方鼎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文章插图
有人认为,后母戊大方鼎不是整体铸造的。工匠分别铸造了鼎耳、鼎足和鼎身,然后再把几个部分熔合在一起,形成最后的大方鼎。当时,工匠是用陶制的坩埚冶炼青铜,每个坩埚只能熔铜十几千克。铸造后母戊大方鼎这样的庞然大物,需要几百人操作70多个坩埚同时熔铜浇铸,难度非常大,失败率极高。所以,只能分开铸造。也有人认为,后母戊大方鼎是整体铸造的。工匠们先用陶土制成鼎的形状,然后烧炼铜汁,顺着三个鼎足口将铜汁灌注到模子里,只留一个鼎足口排气。待鼎身铸好后,再从上面的口里浇铸鼎耳。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发现了一处巨大的铸鼎遗址,显示出商朝已具备整体铸造巨大青铜鼎的技术,这也间接证明后母戊大方鼎是整体铸造的。
文章插图
「司」还是「后」,因为在铸造司(后)母戊鼎的晚商时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况。
文章插图
1946 年古文字学家张凤就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一文,认为大鼎内的铭文应该释读为「司母戊」,这一观点后来则被官方采用。不过,尽管官方收藏机构一直采用「司母戊鼎」的名称,但争论却从未停止过。
反对者们质疑「司母戊鼎」这一名称的理由除了在字形上,「司」也可以释为「后」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很多学者都认为从铭文含义的解释来讲,「后母戊鼎」也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
- 世界大战|神秘意外:一次贝加尔湖勘探揭开百年谜团,沙俄消失490吨黄金
- 楚汉|汉光武帝''废郭立阴''谜团,明代学者一语道破:手段堪比武才
- 谜团|十位梁山好汉之间的五个谜团武松为何不救宋江燕青只是仆人
- 故宫|乾隆身高一直是个谜团,但故宫珍藏的一件文物,揭开乾隆身高之谜
- 刘伯温生前建了一个神秘小山村,谜团重重至今科学家都解释不清
- 考古盗墓|身长九尺的武圣关羽,放现在有多高?考古出土的一把汉尺揭开谜团
- 诗词歌赋|李白名气最大的一首诗,其中有3个谜团,至今让人争论不休
- 三国两晋南北朝|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千古谜团被揭开让世人眼红
- 后母|张爱玲后母真如她说那么恶毒 实情或许不简单, 后母实在难为
- 谜团|「徐显秀墓·探秘」墓中乾坤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