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无不是我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西游记》,这本书不仅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的先河,而且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正义形象。
文章插图
有些读者可以从《西游记》中读出唐僧师徒的坚持,也有人能从书中读出世态炎凉,妖怪也要有靠山,还有人能从书中读出作者想要告诫的处世之道。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我们在读《西游记》时,总能从书中得到一些收获。而我们,在读《西游记》时,最先被孙悟空那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吸引,正是这个形象在我刚刚记事起,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课让我明白:爱和善良不是靠简单的外貌来认定的。但是我也从《西游记》中读出了一些,奇怪的故事。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就是《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占了作者大量笔墨,篇幅描述的“真假美猴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整本《西游记》故事的分水岭,涉及的故事也最复杂,涉及的人物也最多,可以说是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关键为题“孙悟空到底赢了六耳猕猴没有,谁才是真的孙猴子?”
文章插图
可是,让我们纠结的是,作者到最后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到底是谁赢了,谁才是真正的孙猴子。不过,有意思的是,作者却用一些微妙的人物变化,传达出来一些判断信息,可以侧面的分析出谁到最后胜利了。
文章插图
第1,在整个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便是参与者唐僧,其作为孙猴子的师傅,从刚出大唐开始,就跟孙猴子待在一起,他应该是最清楚如何从微妙的动作来辨别孙猴子。但是,让人失望的是,唐僧从一开始就选择回避辨别真假美猴王,反倒是八戒和沙僧甚是积极。
文章插图
第2,我也曾认为唐僧肉眼凡胎,但是仔细对比《西游记》五十七回之前的故事,我们发现,唐僧为了去西天,日夜兼程什么事也不愿耽搁,对于不受管教的悟空也很是冷漠,刚开始还送衣服到后来便是呼来喝去,经常念紧箍咒。哪怕是在孙猴子经历“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误解后负气而走,唐僧也始终坚持继续赶路。但这一次,唐僧不仅回避分辨悟空,甚至不再主动提赶路的事情,在如来解决真假问题之后,唐僧却又恢复了常态,而且对悟空的态度,更加缓和,甚至也没有主动念过紧箍咒。
文章插图
第3,我们再来看一看,整个故事中,扮演另一个重要角色的如来,其作为整个故事得出结论的关键因素,在其他仙佛没有能力分辨真假美猴王的时候,其可以直接决定悟空的真假,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真的是否真,假的是否假”,虽说地藏王菩萨的宝贝谛听知道真相,可是为了顾虑如来的绝对权威,谛听只得说:“我看出来了,却不敢说”。
文章插图
那么如来这个关键任务是怎么做得?其首先告诉众佛:“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文章插图
第4,这是一个微妙且关键的评价,首先告诉众佛:我如来是知道真假猴子的,也知道假猴子是什么来历,同时也用行动制服了其中一个猴子,但是却回避了直接回答。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如来一个人的决断真的正确么?或者说他真的把六耳猕猴判定出来了么?从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两只性格相似的猴子,在如来面前甚是小心,仔细聆听如来的教诲,这就尴尬了,只有如来能制服的实力雄厚的猴子,这时候如此平静的等着判决,“假猴子”一棒子就被简单的打死的时候,如来也只是说了一句“善哉善哉?”而且在随后的故事中,如来对待猴子的态度更加缓和,甚至还会调侃,这就奇怪了。
- 成佛|成佛之后,悟空才明白,地藏王菩萨为何不敢揭穿六耳猕猴
- 西游记|孙悟空曾说“我若成佛天下无魔”,其实还有后一句,那才是他本意
- 宗教信仰|六耳猕猴明知上灵山会死,为啥还要去?原来他师父是如来的祖师爷
- 西游记|被唐僧赶走后,悟空为何只抱着白龙马哭?你瞧八戒、沙僧说了啥?
- 金箍棒|《西游记》:为何金箍棒明明是大禹用来治水的,却只认孙悟空为主人?
- 五绝|金轮法王前期就拥有五绝实力,为何最终还被杨过打败?
- 天庭|《西游记》孙悟空上天庭为何只走南天门
- 简单|六耳猕猴明知死路一条,为何还要和孙悟空去见佛祖?原因很简单
- 如来|西游记最猛三大女妖,第三比观音厉害,第二如来畏惧,第一你不信
- 心甘情愿|黄药师曾被欧阳锋打败,为何又心甘情愿和欧阳锋结亲家?答案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