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谦|此“颜真卿”是彼“颜真卿”吗?( 四 )


元大谦|此“颜真卿”是彼“颜真卿”吗?】笔者近日出版了专著《颜真卿书法评价研究》,此书关注研究颜真卿书法现象,之所以进行这样一个研究,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关于颜真卿的书法史料看上去虽然不少,仔细梳理后发现大都是后人的,直接的经过前人考证的唐代史料几乎没有,就颜真卿本人而言对书法问题乃至文艺方面的言论几乎没有,如从颜真卿出发来做研究无从下手。已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邹跃进先生说“研究一个死了的颜真卿更有价值,你想重新定义颜真卿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历史已经形成,不要和古人争长短”。在和书法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刘涛先生谈起做颜真卿的研究时,他也认为“从史料来看,一个死了的颜真卿更容易找到资料,而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书法家单独做一个书法研究的难度大而且根本找不到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料”。其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关于颜真卿书法的许多惯有常识并不属于唐代,追本溯源,必须首先要弄清楚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颜真卿是演变而来的。其三,我们所谈论的颜真卿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属于一个语言现象,即颜真卿的形象是人们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本身成为我们考察研究的对象,然而语言本身有自己的规律,从全球大的学术背景来讲,从对对象的研究转向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这种学术趋势,是学术发展不断深化、细化的结果。
后世对颜真卿书法推崇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对其作品收藏、著录、整理、题跋这一活动中,各种复杂因素经常揉在一起。对其作品的珍视往往并非出于单一的艺术角度,也并非单一的政治文化因素那么简单。任何一种粗线条的勾勒都有可能将问题简单化。前人对这一问题往往以“书以人贵”作为解释的主要理由,但这一未经过深究的解答并不能解释人们围绕颜真卿书法所热烈讨论的书品、人品问题。
颜真卿书法面貌中所体现的内涵,为后人无限解读提供了可能,书法中所折射出的某些现象仍有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必要。后人对其书法作品的评论所热衷的是其人品和风格之间形成的某种同构关系,当然这一同构也经过了大量评论者的选择和整理。人品和风格之间得以沟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颜真卿书法中所体现的某种“书写精神”,而这一精神也许正是人们所纠结的人品、书品问题的关键点。颜真卿书法风格的定位沿着“人书同构”的线索得以完成,此种同构关系对颜真卿风格的最终定位有较大的作用。评价首先是一个语言问题,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时代以及文本中语言的来源、使用及其目的都会受到许多限制。这些限制中有语言使用的外部因素,也有语言自身的内部规律。
对颜真卿书法的批评、推崇同时存在于古典评价中。不管是推崇者还是批评者,他们所共同使用的主要工具还是“二王”体系所形成的一贯审美标准。古典语境转向现代语境,其评价的关键词也随之转变,这一转变对颜真卿书法地位的再次推崇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近现代的书法史著作不但可以很自然地接受苏轼等人对颜真卿推崇的论断,还有更进一步推崇的意愿,原因在于现代语境中“新”成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我们现在关注颜真卿书法有特殊的语境,即现代科学话语体系,在这一语境中,颜真卿的书法史地位需要得到重新的阐释。但是当我们总览历史时,需要有宏观的眼光,我们既要了解当下的逻辑理路,也要了解古人的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才不会用当下来轻易否定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