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回归推动的传承与创新
苏绣主要集中在苏州镇湖、东渚、光福、木渎一带,“家家有绷架,户户有绣娘”的景象十分普遍,光镇湖就有八千绣娘。如今,绣娘的整体年龄层次越来越大,80后和90后从事刺绣工作的越来越少。
在年轻人看来,刺绣是一件节奏缓慢且枯燥的事情,府涵璐也不例外。在绣架前一坐就是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小时候,别人问她有什么理想,她甚至说过:“做什么都行,不做刺绣。”
“刺绣是表达情感的语言。”曾经,府涵璐一直不懂母亲府向红说的这句话。两三年前,母亲提起了一件30年前的往事。母亲去亲戚家喝喜酒,迎新的鞭炮响了又响,新娘即将进门,本该在门口迎接新娘的婆婆却不见了。正当众人着急寻找时,这位婆婆换了一袭绣花裙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是她珍藏了几十年的自己的嫁衣。岁月荏苒,婆婆裙子上的刺绣依然精美如初。
母亲的旧事重提,让还在苏州一所高职院校当教师的府涵璐下定决心继承母业。今年5月,她回到从小长大的村子里,成立了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这是苏州市吴中区第一家民间工艺类的专业合作社--她想带领家乡的绣娘,把美好的情感传播给更多的人。
近年来,苏绣大师的子女们在母亲的影响下纷纷率先选择回归。这是传统手工艺复苏的一个可喜的“风向标”。姚兰和姚卓,是姚建萍的两个女儿。姐妹俩分别毕业于国内外知名的艺术高校。正当她们打算在外地发展时,母亲向她们发出了加盟苏绣团队的邀请。姐妹俩不仅回来了,还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加盟,组建起了以姚建萍为核心的“姚团队”。目前,团队共有18位年轻人。
“年轻人的加盟,让苏绣小镇变年轻了。”姚建萍笑着说。“姚团队”不仅承担起了“刺绣回归生活”的系列产品设计任务,还打造了一支工艺美术界专业的策展团队。近两年来,在中国美术馆等专业展馆成功举办了十多场工艺美术类最高规格的展览。
女承母业、子承母业,这对于苏绣大师们来说,是一种幸福--毕生所学有了依托,还有成天说不完的共同话语。有时候甚至为了传承和创新中一些细枝末节,两代人争得面红耳赤。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大师们带着欣赏和包容,鼓励年轻人大胆探索、大胆尝试。
如何让老手艺在守望传统的同时变得更时尚,让年轻人接纳甚至喜爱?“我希望100年后的人们看到我们的作品时,会感叹‘原来21世纪的工艺这么美!’做一个时代的经典,这是我们年青一代苏绣人的追求。”府涵璐说。
1995年出生的王翔煜,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今年四月回国。他的母亲王丽华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以绣青铜器等器物的质地见长。王翔煜和母亲探讨如何让刺绣作品从写实向抽象转变,尝试抽取青铜器中的关键元素进行创新表达。他负责视觉、构图,母亲负责实施,成功完成了一组现代刺绣作品。与传统青铜器刺绣作品的厚重和斑驳感截然不同,新作品呈现的是一种更为抽象的几何语言,和简约的现代家具十分契合。
目前,王翔煜正忙着筹建自己的创作工作室。如何将包括刺绣在内的苏州传统工艺从二维向三维突破、和现代家具展开对话,是他今后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的方向。
品牌意识下的行业进步与跨越
【 绝技|绝技传千载 丝线连古今】一位苏州非遗传承人告诉采访人员,自己曾经为一个国际大牌贴牌生产手工艺品,卖给他们是三四百元一件,而国际大牌却在后面加了个“0”卖给了客户。这让她大为感慨:“我们就是吃了没有品牌的苦头。”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建洪教授认为,手手、手口相传的技艺传播方式,很难快速模块化。传统手工艺普遍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存在规模小、经营粗放、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成长性遭遇一系列挑战。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者自身要有突围意识,在信息化时代主动适应、对接新的需求。
- 更胜一筹|张三丰的阴阳无极功,与达摩老祖扫地僧的少林72绝技,哪个更胜一筹
- 征讨|梁山好汉个个身怀绝技,为何征讨方腊却死伤大半?只因少了此人
- 武侠|张三丰会53套武功,达摩精通73绝技,此人却身兼数千门绝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廷和梁山都不重用,“水火两将”空怀绝技,最终壮志难酬
- 北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后人现状如何37代传人身怀绝技却万般痛苦
- 辽宋夏金|杨家将后人如今何在?37代传人隐居此地,一身绝技却面临失传
- 五绝|水浒传中的五绝都有谁,还有哪些人身怀绝技?
- 高手|水浒传中有位高手,身负三种绝技,击败9位好汉,后被鲁智深活捉
- 嫌弃|郭靖最嫌弃的一门绝技,别人没有机会学,他却不屑一顾
- 绝技|宋江区区小吏,为何梁山好汉都服他?除了会撒钱,宋江还有一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