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便是你认为的知己,在你向他诉说痛苦的时候,他也做不到感同身受。而从人性的冷漠和现实来说,没有人会把你的痛苦当做一回事,这无关年龄,无关地位,无关性别,只是因为内心的麻木不仁而已,其根源就是人性的看客心态。
文章插图
一:人群之中的“看客心态”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而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2岁读私塾,后来家庭突遭变故之后,让鲁迅尝到了人性的冷漠和现实,后来,鲁迅在21岁时东渡日本学医,但是当他学医不久之后,就选择弃医从文。因为他知道,身体的病易治,人性的病难治,当他看到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时,依然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来唤醒愚昧之人的灵魂。后来,鲁迅就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等等,创作了一系列著作。在1925年3月18日,鲁迅写了《示众》,后来在4月13日发表在了《语丝》周刊的第22期,再后来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之中。《示众》之中讲述了大街上一个犯人被示众的场景,通过围观者的不同行为,不同表现,突出了世俗愚昧之下的“看客”心态。
文章插图
在首善之区的马路上,酷热灼烤着大地,所有人都想逃离这头上的烈日,但是在这个时候,却有一小撮人齐聚在街道上,便是这十八位看客。在这十八位看客之中,他们有不同的形态,有努力探着头来看的,也有提防着别人别占了自己的位置的,有小学生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的,也有人紧盯着犯人的脸去看的。甚至有一个老妈子指点着说:他们看的是犯人的脸,看的是人群的热闹,“看出”的是人性的冷漠,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去关心这个犯人到底是谁,到底因为什么错?而唯一一个像工人一样的粗人问:这句话刚说完,立刻被人用奇怪的眼睛盯着,将这个粗人盯的不好意思。当冷漠成为常态时,你的热情会显得特别突兀,甚至是一种错误,在人性之中,而这正体现了“看客”心态的麻木不仁和愚昧无知。而人性之中的看客心态,也就是所谓的国民劣根性,也正是使得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他想用自己的这杆笔点醒国人的心,想用自己开出的药方,治疗病态的劣根性。
文章插图
二:“看客”心态是悲剧的根源在看客心态之下,充斥的是人性的冷漠和愚昧,对于看客来说,他们从不会关心当事人的痛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只在乎自己是不是看得舒服,甚至还会以旁观者的莫名优越感来标榜自己,用所谓道义来审判当事人。正如《祝福》之中的看客柳妈,柳妈用无关痛痒的姿态“关心”着祥林嫂的遭遇,在祥林嫂的内心画上一道又一道的伤,最终,在最后一根稻草的压迫下,祥林嫂走向了死亡。又如在《药》这个短篇小说之中的茶馆看客们,他们在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情况下,吃着“人血馒头”,还为自己冠以道义之名。在看客的心里,有莫名的优越感,有天生的冷漠,就如同这十八个看客,他们不在乎犯人犯了什么事,只是将他的痛苦当做自己消遣生活的方式。有人养一群猴子,常宰了猴子去待客,当有客人来吃饭时,就会抓一只猴子。于是,笼子里的猴子看到有人来抓时,就拼命的往笼子最里面藏,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的猴子就使劲的把这只猴子往外推,被推出去的这只猴子知道自己死到临头,就一动不动的任人宰割。
文章插图
而笼子里剩下的那群猴子,就会幸灾乐祸的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这种场景不断被上演,直到最后一只猴子被杀。不知道猴子群起而攻之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只猴子都没有群起而攻之的意向,如果团结起来或许会有逃生的机会,但是这些机会,都被它们的冷漠和残忍一点点的吞噬。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看客的世界里面,他们关心的是这件事情热闹不热闹,有没有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应该关心的事情。
- 五龙|文物瑰宝|五龙庙的建筑魅力
- 绰号|水浒108将中,唯此人被“枭首示众”,牺牲惨烈,绰号已暗示结局
- 北宋|国库丢失1枚铜钱,小吏叫嚣:你还能杀了我?县令:斩首示众
- 王莽|唯一被砍头示众的开国皇帝, 还被称为穿越者, 头颅被历代君主把玩
- 宗教信仰|路易十四时代荒政背后的疑商心态
- 无忧|《道德经》:心态上知足,行动上知止,人的一生可以无忧
- 妇联|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冯仑:成功者必备的三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