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频道】李前唤/哈拉沟的新鲜事

_原标题:【纪实频道】李前唤/哈拉沟的新鲜事
作者
简介
李前唤 , 准格尔旗退休干部 , 喜欢业余创作 , 常有作品在多家媒体发表 。
“分红”这两个字眼儿 , 在农村已经消失了四十多年 , 五十岁以下的人也许不太清楚农村“分红”是怎么一回事 。四十年之前 , 我国农村体制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 即人民公社 , 生产大队 , 生产队(也叫小队) 。农村经济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 土地由生产队集体耕种 , 农民(当时叫社员)在生产队长统一领导下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社员劳动每天记工分 , 一般是男十分、女七分、老汉娃娃打半工 , 就是说 , 男青壮年劳动力每劳动一整天能挣十分工 , 也叫一个整工 , 女劳力每劳动一整天挣七分工 , 老年人和十四五左右的娃娃一般每劳动一整天只能挣五到六分工 。年底下来 , 生产队将要进行年终决算 , 作出收益分配方案 , 也就是将生产队全年的农、牧、林、副各业收入总加起来 , 完成农业税、征购粮、留足储备粮(当时主要用于备战备荒)、机动粮(主要用于社员青黄不接时的补救)和牲畜饲料、下年籽种 , 再根据当时政策规定按纯收入比例提留下足够的公积金(用于生产队扩大再生产)、公益金(用于救助困难社员 , 修路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等公益事业) , 剩下的就是可分配部分 。
可分配部分的金额除以全队社员全年劳动工分的总和 , 其得数就是每一个工日的分值 , 这就是人们说的分红 。那个时候 , 准格尔旗农村除北部延河地区比较富裕外 , 其西南部地区普遍贫穷 , 生产队分红标准大部分是几毛钱 , 有的甚至是几分钱 , 也就是说 , 农民劳动一天只能挣到几分钱 。我的老家准旗沙圪堵镇哈拉沟还算不错 , 分红标准每年基本在七八毛到一块钱的基础上 , 属于中西部地区分红标准偏高的地方 。我家那时人口少 , 劳力多 , 属于生产队的分红长钱户 , 每年能分到现金三百多元 , 那时就这三百多块钱 , 满顶现在十万块钱耐花 。
【纪实频道】李前唤/哈拉沟的新鲜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改革开放的号角正式吹响 , 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三日至十日伊盟盟委召开旗县委书记会议 , 集中讨论农村牧区推行生产责任制问题 , 发出了全面推行责任制 , 夺取农牧业大丰收的号召; 一九八零年一月十八日《鄂尔多斯报》发表杭锦旗巴拉亥公社实行生产责任制调查报告 , 伊盟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及包产到户正式开始 , 紧接着准格尔旗召开全旗三级干部大会 , 贯彻盟委会议精神 , 传达巴拉亥公社经验 , 包产到户工作在在全旗全面展开 , 除当时的沙圪堵公社安定壕大队外 , 全旗所属25个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 。至此以后 , “分红”二字在农村就销声匿迹了 。
【纪实频道】李前唤/哈拉沟的新鲜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时隔四十年以后的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十九日 , 我的老家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哈拉沟村阳光明媚 , 彩球飘舞 , 从四南五北赶回家来的乡亲们喜出望外 , 参加了一次热热闹闹 , 别开生面的“分红”场面 , 共同见证和分享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哈拉沟村的巨变 。
瞧 , 镇上的领导们来了、包扶单位的领导们来了、联手合作的企业家们也来了 , 这些年走出去的他大叔、他二婶子、他三爷爷、他四娘娘们都赶回来了 。我作为哈拉沟村的第六任党支部书记也应邀赶回老家 , 参加这次“分红”大会 , 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 。
【纪实频道】李前唤/哈拉沟的新鲜事